寿总宪邹南皋先生

少年曾已抗龙鳞,甘卧南阳四十春。 道在匡山原自重,学明文水未为贫。 华彝久识温公望,出处宁同谢传身。 一旦精忠垂帝鉴,三朝遗直领儒绅。 风尘几岁伤多事,天地吾曹幸有人。 谔谔豸冠归表率,师师鹓列仰嶙峋。 繇来召毕贞元会,自是伊周社稷臣。 眼下寒霜徵傲骨,尊前法酝觉怡神。 呼朋共證心如水,报国焉知鬓似银。 冲圣焦劳方倚赖,相期珍重八千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寿总宪邹南皋先生 - 寿:长寿;总宪:总督;邹南皋:指林熙春自号的地名。

龙鳞 - 比喻皇帝的龙鳞,指皇帝的尊严。

南阳 - 古地名,指南方。

匡山 - 古地名,指匡山。

华彝 - 指华彝,古代贵族的礼器。

温公 - 指温公,古代贤人。

谢传 - 指谢传,古代贤人。

精忠 - 指忠诚。

帝鉴 - 指皇帝的鉴德之明。

遗直 - 指遗风遗德。

风尘 - 比喻世事纷扰。

豸冠 - 古代官员的冠帽。

鹓列 - 指鸟类排列。

繇来召毕 - 指被召见。

贞元 - 指贞元年间。

社稷 - 指国家的神灵。

寒霜 - 比喻世事的冷酷。

法酝 - 比喻品评。

呼朋 - 招呼朋友。

冲圣焦劳 - 指忠于圣人而劳心劳力。

珍重 - 珍视。

翻译

少年曾经抵抗过皇帝的尊严,甘愿在南方的南阳度过了四十个春天。他的道路起源于匡山,学识明达,却并不贫穷。他长久以来就认识温公和谢传,他的身世并不亚于他们。当他展现出忠诚之心,成为帝王明鉴的楷模,被后人称颂为三朝遗风的领袖。岁月风尘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但幸运的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他这样的人存在。他戴着豸冠回朝,师友们排列整齐,仰望着险峻的山峦。他被召见参加贞元会,他是伊周社稷的忠臣。眼下虽然寒霜凛冽,他的骨气却更加坚毅,他在尊者面前品评着酒,感到心旷神怡。他呼朋唤友,心如清水,为国家尽忠,却不知鬓发已如银。他依赖着忠诚和劳苦,期待着珍视他的后人。

赏析

这首诗歌以赞颂林熙春的忠诚、学识和品德为主题,通过描绘他的一生经历和为国家尽忠的形象,展现了一个忠臣的风采和高尚品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典故,表达了对林熙春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展现了作者对忠臣的崇高评价。整体气势恢宏,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