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古

鲁儒抱积怨,发愤于陈王。 艰难负礼器,卒与涉俱亡。 匹夫苟建义,瓦合亦非尝。 礼乐所凭依,缙绅为之倡。 涉亦圣人徒,能知孔鲋良。 先置博士官,以甲为纪纲。 用人先诸儒,文学已有光。 惜哉昧行兵,破灭成苍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鲁儒(lǔ rú):指鲁国的儒士,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王(chén wáng):指陈胜,楚汉战争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 负礼器:指承担起传承礼乐文化的责任。 涉俱亡:一同赴死。 匹夫:普通人。 瓦合:指简陋的房屋。 缙绅(jìn shēn):指古代官员的服饰。 孔鲋(kǒng fù):指孔子和鲁国的颜回。 博士官:古代官职名,主管教育。 纪纲:规矩和准则。 苍黄:指国家的衰败和灭亡。

翻译

赞美古人 鲁国的儒士怀抱着积压已久的怨愤,立志效法陈胜。他们艰难地承担起传承礼乐文化的责任,最终与陈胜一同殉国。即使是普通人,只要有建立正义之心,就算住在简陋的房屋也不曾停止努力。礼乐文化是他们的支柱,受到官员们的推崇。他们是圣人的追随者,能够理解孔子和鲁国的颜回。他们首先设立了博士官职,以教育为纲领。重用儒士,文学已经发光。可惜啊,当时的战乱使得一切都土崩瓦解,国家走向了衰败和灭亡。

赏析

这首诗歌赞美了古代鲁国的儒士们,他们怀抱着对国家的怨愤,立志效法陈胜,为传承礼乐文化而努力奋斗。诗中表现了他们对正义的追求,对文化的珍视,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作者通过描绘古代儒士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不屈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面。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