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曹溪参六祖

虞帝南游时,此地几陵谷。 黄梅證道归,此事非变局。 即今南华源,已接西天竺。 顿门从此开,信衣不必续。 在俗已成僧,宁择菜与肉。 风幡未足疑,在猎心无逐。 何须转法华,自性无不足。 我来礼金身,恍惚旧眷属。 四十未有期,已失初面目。 剑树狎如家,爱河湛且浴。 非尽还是非,愈解愈桎梏。 骑驴更觅驴,失鹿还梦鹿。 无边是苦海,有底非黑狱。 我性自贪顽,他尘岂淫酷。 以兹烦恼因,电光空仆仆。 如控恶毒龙,岂但难把捉。 愿师大慈悲,更与同人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虞帝: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舜帝。
  • 陵谷:比喻世事变迁。
  • 黄梅:指黄梅戏,这里可能指佛教的黄梅禅宗。
  • 證道:指达到佛教的悟道境界。
  • 西天竺:指印度,佛教的发源地。
  • 顿门:指禅宗的顿悟法门。
  • 信衣:指僧人的袈裟,象征信仰。
  • 风幡:指佛教中的风幡,象征无常。
  • 法华:指佛教经典《法华经》。
  • 自性:指人的本性或佛性。
  • 剑树:佛教中地狱的象征。
  • 爱河:比喻世俗的欲望。
  • 桎梏:指束缚。
  • 骑驴觅驴:比喻迷失自我。
  • 失鹿梦鹿:比喻虚幻不实。
  • 黑狱:指地狱。
  • 淫酷:指极端的欲望和残酷。
  • 烦恼因:指导致烦恼的原因。
  • 恶毒龙:比喻难以控制的烦恼。
  • :勉励。

翻译

虞舜南游之时,这里经历了多少变迁。黄梅禅师悟道归来,这并非是变局。如今南华的源头,已经连接到西方的天竺。禅宗的顿悟之门从此开启,信仰的袈裟无需再续。在世俗中已成僧侣,不在乎是菜还是肉。风幡的飘动不足以引起疑惑,狩猎时心无旁骛。何须转读《法华经》,自性本就充足。我来到这里礼拜佛像,仿佛遇见了旧日的亲人。四十岁还未到,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模样。在剑树般的地狱中如家般自在,在爱河中沐浴。是非依旧,越是解释越是束缚。骑着驴子寻找驴子,失去的鹿仍在梦中。无边的苦海,有底的并非黑狱。我的本性贪婪顽固,他人的尘世岂能更加淫酷。因此产生的烦恼,如同电光般匆匆。如同控制恶毒的龙,岂止是难以把握。愿师以大慈悲,更与同人共勉。

赏析

这首诗是袁崇焕在游历曹溪时,参拜六祖慧能的寺庙后所作。诗中,袁崇焕通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个人感悟,表达了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思考。他借用佛教的象征和典故,如“黄梅證道”、“顿门”、“自性”等,来阐述自己对于修行和悟道的看法。诗中流露出对世俗的超越和对精神追求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和烦恼的深刻认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袁崇焕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哲学思考。

袁崇焕

明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藤县人,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初擢兵部职方司主事。超擢佥事,监关外军,筑宁远城,配置西洋大炮。天启六年,击退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升辽东巡抚。次年,击退皇太极进攻,时称“宁锦大捷”。以不为魏忠贤所喜,乞休归。崇祯元年召还,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二年,后金兵入关,威胁北京,崇焕千里赴援。崇祯帝中反间计并听信谗言,以谋叛罪下崇焕狱,磔死。有《袁督师遗集》。 ► 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