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小集风幡堂同姚敦仁梁药亭王蒲衣迟徐虹亭不至分得灯字

茗宴风前快不胜,江城佳节况良朋。 言寻西土千年树,还问南宗第一灯。 金塔绣深微辨字,石幢身老已无棱。 清觞拟待陶公醉,绕径黄花开未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茗宴:茶宴,以茶代酒的宴会。
  • 风前:风中。
  • 江城:指江边的城市。
  • 佳节:美好的节日。
  • 良朋:好朋友。
  • 西土:指西方,这里可能指佛教的发源地。
  • 南宗:佛教禅宗的南派。
  • 第一灯:指禅宗的传承之灯,象征着禅宗的教义和传承。
  • 金塔:指佛塔,这里可能指塔上的铭文。
  • 石幢:石制的塔或柱,常用于佛教寺庙。
  • 无棱:形容物体磨损严重,棱角不分明。
  • 清觞:清酒。
  • 陶公:指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饮酒著称。
  • 黄花:菊花,常用来象征秋天和隐逸的生活。

翻译

在风中的茶宴上,我感到非常愉快,尤其是在江城的这个美好节日里,有好朋友相伴。我们寻找着来自西方的千年古树,也询问着南宗禅宗的传承之灯。金塔上的铭文在深色的绣品中微微可见,石幢的身躯已经老去,棱角不再分明。我们准备好了清酒,期待着像陶渊明那样醉去,但环绕小径的菊花还未完全开放。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们在江城佳节中的茶宴场景,通过对西土千年树和南宗第一灯的寻问,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禅宗传承的思考。诗中“金塔绣深微辨字,石幢身老已无棱”一句,既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结尾处的“清觞拟待陶公醉,绕径黄花开未能”则透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