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起西山草堂口占别吴又札梁颙若梁亮圃

无成三十老渔蓑,旧国深惭此屡过。 生计未知何事好,诗篇唯觉别人多。 高城晓角收凉月,岐路西风长白波。 犹幸交亲不相弃,夜烧银烛为悲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口占:即兴作诗,不打草稿。
  • 又札:又,再次;札,书信。这里指再次写信。
  • 颙若:人名,梁颙若。
  • 亮圃:人名,梁亮圃。
  • 无成:没有成就。
  • 三十老渔蓑:三十岁,像老渔夫一样穿着蓑衣,形容生活简朴或不得志。
  • 旧国:指故乡或故地。
  • 生计:生活的方式或手段。
  • 诗篇:诗歌作品。
  • 别人多:指诗作多被他人所得。
  • 晓角:清晨的号角声。
  • 凉月:清冷的月光。
  • 岐路:分岔的道路。
  • 西风:秋风。
  • 长白波:指波涛汹涌,长白可能指波涛的颜色或形状。
  • 交亲:亲友。
  • 银烛:银色的蜡烛,这里指明亮的烛光。
  • 悲歌:悲伤的歌曲或诗歌。

翻译

三十岁的我,像老渔夫一样穿着蓑衣,一事无成,对故乡深感惭愧,屡次经过。 不知道未来生活该如何是好,只是觉得自己的诗作多被他人所得。 清晨的号角声结束了凉月的照耀,秋风吹过分岔的道路,波涛汹涌。 幸好亲友并未抛弃我,夜晚点燃银烛,为我唱起悲伤的歌。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不确定感和对故乡的愧疚。诗中,“三十老渔蓑”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沧桑。后文通过对清晨和夜晚景象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和迷茫。最后,亲友的支持成为诗人情感的慰藉,银烛和悲歌共同营造了一种既温暖又哀伤的氛围。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