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古十四首
子期闻磬,觉有深悲。
召而问诸,母子仳离。
杀人者死,父怨匪追。
母输官酿,三年于斯。
量所以赎,贫莫为赀。
身又公役,曷遂我私。
悠悠长夜,痛结肝脾。
心固非臂,臂非木椎。
悲存乎心,木石应之。
奈何一气,形隔而亏。
忿生衷隐,渐至交夷。
有亲靡孝,有子弗慈。
招谗维本,召弑实基。
明明恩纪,忍底沦澌。
侧闻是事,如何弗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子期:人名,古代贤人。
- 磬(qìng):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或金属制成。
- 仳离(pǐ lí):分离,特指夫妻离散。
- 输官:向官府缴纳。
- 赀(zī):钱财。
- 曷(hé):何,怎么。
- 交夷:互相伤害。
- 沦澌(lún sī):消逝,消失。
翻译
子期听到磬声,感到其中蕴含深沉的悲伤。他召来敲磬的人询问,得知这是一位母亲与孩子分离的故事。杀人者应当受到死亡的惩罚,但父亲的怨恨并未被追究。母亲为了向官府缴纳酿酒的税款,已经辛劳了三年。她想赎回自由,但贫穷使她无法筹集足够的钱财。她还要承担公家的劳役,怎么能够解决自己的私事呢?在漫长的黑夜中,她的痛苦深入肝脾。心虽然不是手臂,手臂也不是木制的锤子,但悲伤存在于心中,即使是木石也会被感动。奈何人的一气之下,形体相隔而有所缺失。内心的愤怒和隐痛,逐渐导致彼此的伤害。有亲人却不孝顺,有孩子却不慈爱。招致谗言的根本,引发杀戮的实在基础。明明有恩情和纪律,却忍心让其消逝。我听说这样的事情,怎能不深思呢?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子期听磬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个人的无奈。诗中,“母子仳离”、“贫莫为赀”等句,深刻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同时,通过“心固非臂,臂非木椎。悲存乎心,木石应之”的比喻,表达了情感的强烈与普遍性。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是对个体命运的同情,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