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胡韶先

匡庐归路不盈旬,岭外山川久寄身。 一叹未忘投笔日,十年长作曳裾人。 篇章每夺词流气,甲子唯书酒国春。 生岁同君馀亦似,少来多难老来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匡庐:即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 不盈旬:不满十天。
  • 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 投笔:指弃文从武或弃文从政。
  • 曳裾人:指穿着长袍的人,比喻文人。
  • 篇章:指诗文作品。
  • 词流:指文坛上的诗人词客。
  • 甲子:中国传统纪年法,六十年一个周期,这里泛指年岁。
  • 酒国春:指在酒中寻找乐趣,比喻沉醉于诗酒之中。
  • 生岁:指年龄。
  • 多难:多灾多难。

翻译

从庐山归来的路程不满十天,我在岭南的山川间久居。 一次叹息还未忘记弃文从武的日子,十年来我一直是穿着长袍的文人。 我的诗文作品常常能夺取文坛上的风采,岁月只记录我在酒中的欢乐。 我的年龄与你相仿,年轻时多灾多难,老来却贫穷。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诗人陈恭尹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慨。诗中,“匡庐归路不盈旬”与“岭外山川久寄身”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与无奈。后两句“一叹未忘投笔日,十年长作曳裾人”则抒发了诗人对过去弃文从武决定的回忆,以及对长期从事文墨生涯的自我认同。最后两句则通过与友人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多舛、晚年贫困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