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 · 唐风 · 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拼音

所属合集

#诗经全集

译文

攀山越岭采茯苓啊采茯苓,那苦人儿伫立在首阳山顶。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不要信啊没有一句是真情。干脆抛弃它们吧抛弃它们,切莫信以为真清者自然清。那些造谣生事的长舌妇们,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攀山越岭采苦菜啊采苦菜,那苦人儿寻到首阳山下来。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你不要自乱阵脚参与进来。轻轻拂去它们吧拂去它们,切莫信以为真真相终大白。那些流言蜚语的制造者们,一无所得枉费心思空挂怀! 攀山越岭采芜菁啊采芜菁,那苦人儿转到首阳山之东。无聊小人制造着她的闲话,最好堵上自己耳朵不要听。不要太在意它们吧别在意,千万别听雨是雨听风是风。那些以造谣传谣为乐的人,能得到什么最终两手空空!

注释

苓(líng):通“蘦”,一种药草,即大苦。毛传:“苓,大苦也。”沈括《梦溪笔谈》:“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俞樾《群经评议》:“诗人盖托物以见意,苓之言怜也,苦之言苦也。”一说为莲。旧注或谓此苓为甘草。 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即雷首山。 为(wěi)言:即“伪言”,谎话。为,通“伪”。 苟亦无信:不要轻信。苟,诚,确实。 舍旃(zhān):放弃它吧。舍,放弃;旃,“之焉”的合声。 无然:不要以为然。然,是。 胡:何,什么。 苦:即所谓的苦菜,野生可食。 无与:不要理会。与,许可,赞许。 葑(fēng):即芜菁,又叫蔓菁,大头菜之类的蔬菜。 从:听从。

《国风·唐风·采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劝说世人不要听信谗言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在艺术表现上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旋律美,给读者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赏析

这是一首劝诫世人不要听信谗言的诗歌。此诗分三章,每章以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开篇。所谓“兴”,依朱熹的解释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第一章的“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第二章的“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第三章的“采葑采葑,首阳之东”等等,都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以引起下文的。“苓”,一名黄药,又名大苦,叶似地黄。“苦”,是苦菜,亦作“荼”,似葵。“葑”,是芜菁,亦称蔓菁,俗称大头菜,根块肥大,可供蔬食。这三种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人用这三种习见之物以起兴,从而表达自己“人之为(伪)言”“苟亦无信”、“苟亦无与”、“苟亦无从”的理念。 此诗三章,先后告诫人们对待谣言要有三种态度“无信”、“无与”、“无从”。“无信”,是强调伪言内容的虚假;“无与”,是强调伪言蛊惑的不可置理;“无从”,是强调伪言的教唆不可信从。意思是说,首先要认识到它不可信,其次要不参与传播,第三要不能听信折磨自己。语意层层递进,从而强调伪言之伪。接着诗人又用“舍旃舍旃”这个叠句,反复叮咛,进一步申述伪言的全不可靠,要舍弃它们,不要信以为真,因为这世道很复杂,人心不古比比皆是,三人成虎、众口烁金之事不绝如缕。至此,诗人所要申述的“人之为(伪)言”“无信”、“无与”、“无从”的理念已经阐述得淋漓尽致,无须再说了。假若世人都能做到“无信”、“无与”、“无从”,那么伪言也就没有市场,制造伪言的人也无立足之地了。故此诗人在每章的结尾用“人之为言(伪言),胡得焉”以收束全诗,表明造谣者徒劳无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líng):通“蘦”,一种药草,即大苦。
  • :确实。
  • (zhān):之,作“之焉”的合音。
  • :一种苦菜。
  • (fēng):芜菁,也叫蔓菁。

翻译

采甘草啊采甘草,在那首阳山顶上。有人专爱说谎话,千万不要胡乱信。舍弃它吧舍弃它,他所说的不可信。有人专爱说谎话,那能得到什么呢? 采苦菜啊采苦菜,在那首阳山下边。有人专爱说谎话,千万不要相和他。舍弃它吧舍弃它,他所说的没理会。有人专爱说谎话,那能得到什么呢? 采蔓菁啊采蔓菁,在那首阳山东面。有人专爱说谎话,千万不要去听从。舍弃它吧舍弃它,他所说的不可从。有人专爱说谎话,那能得到什么呢?

赏析

这首诗以简单重复的结构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谣言和虚假言语的批判和警惕。诗中以“采苓”“采苦”“采葑”起兴,暗示这些常见的事物就如同人们常听到的不实之言。反复强调“人之为言”不可信、不可从、无可得,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相信没有根据的话语。全诗通俗易懂,通过简洁的表述深刻地传达了识别虚假、坚守真实的道理。它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可能存在的谣言横生的现象,也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无名氏

周朝佚名作者的统称。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