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报恩寺塔二十四韵

不尽兴亡恨,浮图试一登。 孤高真得势,陡起绝无凭。 法转风轮翅,光摇火树灯。 地维标宝刹,天阙界金绳。 碧落开千里,丹梯转百层。 规模他日壮,感慨至今仍。 祸自归藩启,兵从靖难称。 比戈残骨肉,问罪假疑丞。 衮冕俄行逊,戎衣遂谒陵。 朝家同再造,国事异中兴。 此举无名极,当时负愧曾。 两京雄岳峙,一塔镇觚棱。 铢两材俱称,纤毫辨欲矜。 琉璃纷绀碧,栏楯落鲜澄。 事本夸馀力,基犹念丕承。 监宫留太子,给俸滥千僧。 原庙衣冠冷,丰宫献卜增。 侈心崇梵竺,神道托高曾。 世往疑经劫,人来乍得朋。 云烟争变幻,日月几升縆。 绝顶盘旋上,虚窗偪仄凭。 近身栖怖鸽,侧背蹑飞鹏。 胜境才何有,高歌气或腾。 钟山青入望,相对故崚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金陵:今江苏南京 。
  2. 报恩寺塔:位于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 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工艺最精美的琉璃塔。
  3. 浮图:指佛塔,此即报恩寺塔 。
  4. 风轮:佛塔上的相轮,因能乘风转动,故名 。
  5. 火树灯:指塔上众多明亮的灯火,像火树银花一般 。
  6. 地维:地的四角;古人以为地是方的,有四角。这里指大地 。
  7. 宝刹:指寺庙,这里就是报恩寺 。
  8. 天阙:指宫阙,这里指皇宫;也可理解为天宫。 (què)
  9. 金绳:这里指佛塔装饰华丽,如同以金绳界划 。
  10. 碧落:天空 。
  11. 丹梯:红色的阶梯,指塔内的楼梯 。
  12. 归藩启:指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后来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造反。归藩,藩王回归封地。启,引发 。
  13. 靖难:指靖难之役。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反对建文帝的统治。
  14. 比戈:兵刃相接,指战争。比,挨着。戈,古代兵器 。
  15. 疑丞:指辅佐大臣。疑,古时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官名;丞,丞相 。
  16. 衮冕(gǔn miǎn):古代天子或诸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里代指皇帝。
  17. 行逊:让位 。
  18. 戎衣:军装,这里指朱棣身着军装 。
  19. 谒陵:拜谒皇陵 。
  20. 朝家:朝廷 。
  21. 再造:重新创造,指明朝统治在朱棣即位后仿佛获得重生 。
  22. 中兴:通常指国家由衰落而复兴,这里说国事与传统意义的中兴不同 。
  23. 无名:没有正当的名义 。
  24. 两京:明朝有南京和北京两座京城 。
  25. 觚棱(gū léng):宫殿的屋脊;这里代指宫殿 。
  26. 铢两:比喻细微之处,这里指造塔选材等方面。铢、两都是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
  27. 辨欲矜:极力体现精巧细微。辨,分辨,这里引申为精细的体现;矜,夸耀 。
  28. 琉璃:塔上装饰材料 。绀碧(gàn bì):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
  29. 栏楯(lán shǔn):栏杆 。
  30. 鲜澄:鲜艳清澈 。
  31. 丕承:很好地继承,这里指造塔的基础也是继承前人基础等 。丕,大 。
  32. 监宫:监督工程建造的宫中官员 。
  33. 原庙:在正庙之外另立的宗庙 。
  34. 丰宫:高大的宫殿 。献卜:犹卜献,古时的一种祭祀仪式。这里说建造宫殿祭祀活动增加了 。
  35. 梵竺: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这里泛指佛教 。
  36. 高曾:高祖和曾祖,这里代指祖先 。
  37. 乍得朋:忽然找到同伴 。
  38. (gēng):绳索,这里日月几升縆形容日月的升沉如同在绳索上升降一般 。
  39. 偪仄(bī zè):狭窄 。
  40. 崚嶒(léng céng):高耸突兀的样子

翻译

心中怀着无尽的兴亡兴衰之感慨,试着登上这报恩寺塔。这塔孤独高耸,真是占据了绝佳地势,陡然矗立而起,仿佛没有任何凭借。塔上相轮随着风转动,如同飞鸟的翅膀,塔上灯火闪耀,像火树银花。这佛塔成为大地的标志,它同皇宫遥相呼应,光彩华丽如同界以金绳。湛蓝天空在眼前开阔千里,塔内红色的阶梯转过百层。这塔日后愈发壮观宏伟,然而我心中感慨之情至今依旧浓烈。祸乱从藩王纷纷归藩便已引发,战争打着“靖难”的旗号兴起。战争使骨肉相残,问罪之师假托辅佐大臣之名。皇帝不久便让位,而朱棣身穿军装前往拜谒皇陵。朝廷仿佛获得了新生,但国事又有所不同,并非传统意义的中兴。这场变故实在是没有正当名义,想必当时的人内心也曾愧疚。南京和北京如雄伟的山峰对峙,一座高塔镇守着宫殿。造塔选材方面处处精妙合宜,展现得细致入微。塔上琉璃色彩绚丽,栏杆鲜亮清澈。建造此塔本就是好大喜功,不过这塔基也算是有所传承。当时监造此塔的是宫中官员,供养着上千僧人耗费大量俸禄。曾经先帝的原庙渐渐冷清,雄伟宫殿的祭祀活动却不断增加。统治者因奢侈之心推崇佛教,托称神明之道以祭祀祖先。时光流逝,让人怀疑是否经历了劫数,人们来到此处,如同忽然遇到了好友。云烟在空中争奇斗幻,日月在天空仿佛沿着绳索似的起起落落。我盘旋着登上塔顶,凭靠着狭窄的窗户。在塔顶,惊恐的鸽子在身边栖息,感觉仿佛能追随侧面身后高飞的大鹏。这绝妙的胜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只有站在此处放声高歌,或许能一抒心中意气。远远望去钟山一片青葱,它与这塔相对,依旧是那样高耸巍峨 。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登上金陵报恩寺塔后所作,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开篇点明怀着兴亡之恨登塔,领起全诗基调。诗人用“孤高真得势,陡起绝无凭”描述报恩寺塔的雄伟与突兀,展现出这座塔孤立高耸的姿态以及所处地势的不凡。“法转风轮翅,光摇火树灯” 生动地描写了塔上的装饰与灯火,凸显出报恩寺塔的华丽壮观。接着诗人大篇幅回忆明朝的靖难之役以及后续的一些重大事件,通过 “祸自归藩启,兵从靖难称。比戈残骨肉,问罪假疑丞” 等诗句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刻反思,谴责了战争造成的骨肉相残以及打着不当旗号兴兵的行为。诗中对造塔的描述,如 “铢两材俱称,纤毫辨欲矜。琉璃纷绀碧,栏楯落鲜澄” 展现出建造报恩寺塔时的精心和奢华,也暗示了统治者好大喜功的行为。“世往疑经劫,人来乍得朋” 这句在时空流转中,写出时光变迁后人们的心境。而最后 “钟山青入望,相对故崚嶒” 借景抒情,以钟山的巍峨依旧与人事更迭形成鲜明对比,既烘托出大自然亘古不变,也进一步强调了历史兴衰之感,引发读者对历史无情与人生有限的深深思考 。整首诗融情于景、吊古伤今,语言凝炼,情感沉郁。

查慎行

查慎行

清浙江海宁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改字悔余,晚号初白老人。黄宗羲弟子。康熙三十二年举人,四十二年以献诗赐进士出身,授编修。后归里。雍正间,受弟嗣庭狱株连,旋得释,归后即卒。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有《他山诗钞》、《敬业堂集》。 ► 53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