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五公 其四 范文正公

布衣忧社稷,此义古亦然。 桓桓高平志,致主二帝前。 时屯道难合,谤息名愈全。 继明有良胤,千载陋韦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桓桓(huán huán):威武的样子。
  • (zhūn):艰难,困顿。

翻译

平常百姓也为国家忧虑,这种义举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范仲淹有着威武不凡的志向,在两位皇帝面前努力辅佐。当时时势艰难,道路崎岖,理想难以实现,然而平息了诽谤后,他的名声更加完美。他的后代子孙也很优秀,传承了他的志向,千年来使韦贤相形见绌。

赏析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精神和伟大的志向。诗的开头强调了平民关心国家的道义自古以来就存在,为下文写范仲淹的事迹做铺垫。接着描述了范仲淹的雄伟志向以及他在皇帝面前尽忠辅佐的行为。“时屯道难合”反映了当时的艰难处境,而“谤息名愈全”则表现出范仲淹的品德高尚,能够经受住诽谤的考验,使自己的名声更加卓著。最后提到他的优秀后代,进一步彰显了他的影响力。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

方孝孺

方孝孺

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宋濂弟子,尽得其学。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除汉中府教授,与诸生讲学不倦。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名其屋为“正学”,学者因称正学先生。建文帝即位,召为侍讲学士。修《太祖实录》,为总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称效法周公辅成王,召使起草诏书。孝孺怒问“成王安在?”并掷笔于地,坚不奉命。遂被磔于市,宗族亲友弟子十族数百人受牵连被杀。有《逊志斋集》。 ► 4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