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黄应龙所藏巨然庐山图
注释
- 筠阳文学:筠阳,地名;文学,官职名。这里指黄应龙。
- 四壁立:形容家中贫困,一无所有,只有四面墙壁站立着。 不啻(chì):如同,不止。
- 拾袭:重重包裹。袭,层。
- 俾(bǐ):使。
- 涣迹漓踪:模糊不清的痕迹,这里指难以辨认画作的真伪。
- 墨渝(yú):墨色消退。渝,改变。
- 嶙皱:本指山石层层起伏的样子,这里形容画作笔法苍劲有层次感。
-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 浦溆(xù):水边。
- 萦纡:盘旋曲折。
- 山椒:山顶。
- 鱼梁:拦截水流以捕鱼的设施。
- 穹宫杰构:高大雄伟的建筑。
- 匡庐:庐山的别称。
- 秪今:如今。
- 卧游:以欣赏山水画代替游览实地。
翻译
筠阳的文学之士(黄应龙)厌倦了官职,归来十年家中一贫如洗。他笑着从囊中拿出一片纸,这可不只是重重包裹的美玉般珍贵。拿来给我让我品评,说是名僧巨然的画作。那模糊的痕迹难以辨别真假,但画上的两枚印鉴还能辨认。古老的篆字依稀是“赣州”字样,显然是宋朝之前就流传下来了。要知道它出自珍藏,不管是谁所作都可称为名迹。虽然墨色消退纸张破旧,但神韵依然留存,老辣的笔法苍劲超逸。冈峦曲折连绵,树木茂密成荫,水边蜿蜒曲折还带着村屋。盘绕的小路绕着山顶,斜斜延伸出去还有鱼梁向东。走到路的尽头,在山间找到了幽静的居所,高大雄伟的建筑临着清澈的水渠。这到底是仙境还是佛地难以确定,但仿佛就是庐山的胜境。我又问黄应龙这画如何,他大笑着说所言不虚。自己远游经历真的不凡,曾见过庐山的真面目。五老峰像披上白袍,还有万丈飞瀑如白玉虹霓。画中的某些山丘沟壑都是他曾游历之地,在晴窗边展开画卷,这些景色依然眼熟。如今年老疲惫无法再去游览,只能对着画常常进行卧游了。惭愧我一直足不出户,听到他的这些话心中思绪悠悠。他高尚的情怀虽然近在咫尺却让我仿佛置身千里之外,我眼中顿时觉得少了一叶扁舟(想要游山玩水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黄应龙所藏的巨然《庐山图》展开。开篇先讲黄应龙厌倦官职后家境贫寒,却珍藏此画,凸显画作珍贵。接着描写作者对画作真伪辨认的过程,表明不论真伪它都堪称名迹,赞赏了画作虽历经岁月但神韵犹存、笔法高超。诗中细腻地描绘了画作中的山水景致,将冈峦、树木、村舍、小路等一一呈现,展现出画面的精妙。随后借黄应龙之口,说出曾亲见庐山实景,画中诸多地方皆为其旧游之地,强调画作逼真还原了庐山胜境。最后作者因自身足不出户,听友人讲述,心生向往,既有对友人丰富游历的歆羡,又有对自然美景的渴望。整首诗将对画作的描述、对友人情谊以及对自然山水的向往融合在一起,情感真挚,文笔精妙,意境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