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精忠庙:祭祀岳飞的庙宇。
- 故国:指宋朝旧地。迥(jiǒng):远。此句说故国虽远去,岳飞英灵并未远去。
- 中原志独迟:岳飞恢复中原的志向长期未能实现。“迟”表示迟缓、未能及时达成。
- 春秋太史笔:像《春秋》作者司马迁那样秉笔直书,记录岳飞的事迹。
- 伏腊:伏日和腊日,是古代的两个祭祀节日。这里指当地百姓在祭祀节日对岳飞进行祭祀。土人:当地人。
- 草木俱愁色:连草木都仿佛带着愁怨的神色,形容环境氛围的悲愁。
- 岘石:岘山的石碑,这里以羊祜(hù)在岘山留下碑,人们见碑落泪,类比人们对岳飞的凭吊。
翻译
曾经的大宋旧土虽已远去,但岳飞的英灵并未远离;恢复中原的壮志,可惜一直未能实现。史官如同当年写《春秋》那样,公正地记录着岳飞的事迹。每逢伏日和腊日这些祭祀节日,当地的人们都会来到庙中祭祀岳飞。庙宇周围草木仿佛都带着哀愁,庙中的空墙之上似乎还残留着昔日的战旗。谁说对岳飞的纪念与那岘山碑不同呢 ?人们凭吊之时,泪水洒满了庙中的松枝。
赏析
这首诗围绕精忠庙展开,抒发对岳飞的深切追思与感慨。首联点明岳飞虽精忠报国,但恢复中原壮志未酬,奠定了全诗的沉郁基调。颔联提到史官的如实记录和民众按时祭祀,体现了岳飞的功绩和精神深植人心。颈联通过“草木愁色”“空墙战旗”的环境描写,渲染出哀伤、悲壮的氛围,引发人们对岳飞当年驰骋沙场的联想和对其遭遇的痛惜。尾联以岘山碑作比,含蓄表达百姓对岳飞的哀悼之情如同对羊祜的追思一样深沉,全诗借景、事、情的融合,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精忠精神,也流露出对英雄命运的叹惋,是一首饱含深情,感染力强的怀古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