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灅(lěi)南:灅水之南。灅水,古水名。
- 宫阙:宫殿。这里指应州曾经的宏伟建筑。
- 法象:佛教语,指佛菩萨的形象。
- 三千界:“三千大千世界”的略称。古印度传说的一个广大范围的世界的名称。
- 华戎:华夏和戎狄。泛指汉族和少数民族。
- 空幡:空的旗幡。幡,一种垂直悬挂的长幅旗帜。
- 孤磬:单一的磬声。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
- 诸缘:佛教语。指色香等外境。也指一切事物因缘。
- 洒然:形容毫无拘束,行动自如的样子。也可表示超脱、洒脱之意 。
翻译
灅水南岸的宫殿建筑早已消逝殆尽,只有一座宝塔高耸,仿佛悬挂在青天之上。 佛菩萨的庄严形象布于这广大世界,这里历经汉族和少数民族五百年来的更迭变迁。 空荡荡的旗幡在夜月之下轻轻摇曳,孤独的磬声在秋日的烟雾中隐隐飘落。 顿时感觉尘世的各种因缘都在消减,我迎着清风,独自沉浸在这超脱洒脱的心境之中 。
赏析
这首诗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与空灵清幽交织的氛围。开篇“灅南宫阙尽,一塔挂青天”,描绘了曾经繁荣的宫阙如今已消失不见,仅存一塔独对青天,形成强烈的今昔对比,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无情。“法象三千界,华戎五百年”一句,则将视野拓展到宗教与民族的层面,佛菩萨的形象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汉族与少数民族数百年的融合与变迁。“空幡摇夜月,孤磬落秋烟”进一步渲染了清幽孤寂的气氛,通过对空幡、孤磬等意象的刻画,将夜深人静时的静谧与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尾“顿觉诸缘减,临风独洒然”,作者由眼前之景生发出内心感悟,在这宁静清幽的环境中,尘世的纷扰如烟云般消散,诗人获得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洒脱心境。全诗情景交融,借景诉情,既有对历史遗迹沧桑变化的感慨,又有对精神世界淡泊超脱的追求,尽显古朴深沉的韵味。

顾炎武
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明诸生。青年时“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所至每垦田度地,结交豪杰之士,为光复计。最后定居华阴。其时西南永历政权已覆灭,仍不忘恢复。曾出雁门,至大同,有所营谋。卒于曲沃。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于经史兵农音韵训诂以及典章制度,无所不通。旅行中载书自随,考察山川险要,土物民风,随时发书查核。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著作繁多,而毕生心力所注,在《日知录》一书,另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 4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