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楼

晚楼围雾雨,惝恍没蒿蓬。 已听虫移世,真成鸟著笼。 飘歌寒不落,抱古技终穷。 久客兼多难,停毫咏海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惝恍:chǎng huǎng,意思是模糊不清,恍惚。
  • 蒿蓬:指蒿草和蓬草,亦泛指草丛、草莽。
  • 移世:此处指时代变化。
  • 海棕:树名,也指这种树所产的果实。

翻译

晚间的楼阁被雾气和雨水包围着,模糊不清仿佛隐没于蒿草蓬草之中。已经听到虫子似乎在诉说着时代的变迁,真像是鸟儿被关在了笼子里。歌声飘荡在寒冷中也不会落下,守着古老的技艺最终也无出路。长久客居又兼多灾多难,停下笔来吟咏海棕。

赏析

这首诗营造出一种朦胧、迷茫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晚楼被雾雨环绕,呈现出一种模糊不清的景象,暗示着世事的变幻莫测。以虫喻世,以鸟喻己,体现出对时代变化的无奈和自身被困的感受。诗人感慨自己的技艺无法施展,面对客居和诸多艰难,只能借吟咏海棕来抒发心情。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复杂,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彷徨与苦闷。

陈三立

陈三立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 ► 28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