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燕子楼中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拼音
所属合集
名句
序
该作品为文天祥囚居金陵时所作,是作者和前宫中女官王夫人的词作。作为豪放派词人的文天祥,这首“婉约”的词风,显示了其艺术风格的多变。古代诗词中常以美人香草寄托国家大事,文天祥此词,就是蕴含此意。
王夫人名为清惠,是宋朝后宫中的昭仪。南宋灭亡时,她跟随宋恭帝作为俘虏北上,在汴京驿壁上题词《满江红》。文天祥囚居金陵,偶然读到这词,认为词中“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可以商酌,写了这首和词。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燕字暗指作者自己被囚于燕京的岁月。回忆起年轻时中状元出仕宋王朝的青年美事,正如美人乘鸾上仙阙。几年牢狱生涯,生活突遭变化,肌玉暗消,以泪洗面,为了国家,品尝这青灯独对的苦味。高台曲池二句,借用桓谭《新论》所载雍门周说孟尝君的话:“千秋万岁后,高台既已倾,曲池又已平。”高台曲池的变灭,却是王朝覆亡的缩影,但自己对祖国不渝的忠贞,恰如美人向旧主的墓阡中倾泻千行的斑斑血泪。汉代原涉自署墓道为“南阳阡”。这词是自己拟定于《妾薄命》的。
所在乃是:“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在沦桑变化以后,不少人侍奉新朝,而天祥却精忠不事二主,在元朝的淫威之下,宁折不弯。乐昌公主由陈入隋,因破铜镜,终与附马徐德言“破镜重圆”。事见唐人韦述《两京新记》、孟棨《本事诗》。但是对那般像乐昌公主一样逞风流的新贵们,文天祥只能投以轻蔑的目光,破镜虽得重圆,但已不复为原镜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和缓的语气中,透出一股凛然正气,不可侵犯。动人的美人形象,表现出昂扬的爱国热情,形象而生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捱(ái):忍受,拖延。
- 乘鸾(luán):指成仙。
翻译
在燕子楼中,又熬过了几番秋天的景色。在相思之处,青春如同梦境,如同仙人乘鸾上了仙宫。肌肤玉体暗暗消瘦,衣带渐渐宽松,泪珠斜着透过花钿的侧面。最是无端地那芭蕉的影子映在窗纱上,青灯也熄灭了。曲折的池苑合拢,高高的楼台消失。人世间的事情,哪里经得起诉说!对着南阳阡上(墓地),洒满了一衣襟的清泪鲜血。世态就如同翻覆的雨,我本身原本就是分明的明月。嘲笑乐昌有着那么一段好的风流韵事,却使菱花镜破碎缺失。
赏析
这首词以燕子楼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身世的悲愤。上阕写主人公在燕子楼中对往昔的回忆和如今的凄凉,通过对其外貌和情感的描写,如“肌玉暗消”“泪珠斜透”等,展现出内心的痛苦。下阕则感叹人世无常,以“曲池合,高台灭”喻指世事变化。作者表明自己如同明月般皎洁坚定,蔑视那些如同镜缺般的风流变幻。整首词情感深沉,意志坚定,体现了文天祥在困境中的气节和不屈精神。

文天祥
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三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 987篇诗文
文天祥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满江红 · 其一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 —— [ 宋 ] 刘克庄
- 《 满江红 》 —— [ 宋 ] 苏轼
- 《 满江红 · 喜遇重阳 》 —— [ 宋 ] 宋江
- 《 满江红·己巳二月二十二日游北门,有感 》 —— [ 元 ] 陆文圭
- 《 满江红 · 中秋夜潮 》 —— [ 宋 ] 史达祖
- 《 满江红 · 齐山绣春台 》 —— [ 宋 ] 吴潜
- 《 满江红 · 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 》 —— [ 宋 ] 辛弃疾
- 《 满江红 · 其八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 —— [ 宋 ] 刘克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