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 可怜今夕月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拼音

译文

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注释

木兰花慢:《木兰花》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庄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钟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阕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后阕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阕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只两阕并于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一百一字,前阕五平韵,后阕七平韵。玆陈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 《天问》:《楚辞》篇名。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句:淸·王国维《人间词话·四七》引此六句,谓「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晋·张华《励志》诗:「大仪斡运,天回地游。」《文选》注引《河图》曰:「地常动移而人不知,譬如闲舟而行,不觉舟之运也。」可知稼轩前已有人有此认识。光影,四印斋本作「光景」。 姮娥:四卷本丙集作「嫦娥」。 「谓经」:四卷本丙集作「谓洋」。 经海底:唐·卢仝《月蚀》诗:「烂银盘从海底出,出来照我草屋东。」 玉殿琼楼:东晋·王嘉《拾遗记》:「翟乾祐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曰:『可随我观之。』俄而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虾蟆、玉兔:东汉·张衡《灵宪》:「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其妻姮娥窃之以奔月。……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zhū)。」《说文解字》:「蟾蜍,虾蟆也。」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木兰花慢》词为南宋词人辛稼轩仿屈原《天问》体所作的一首咏月词,它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创造性地采用问句形式,发前人之所未发,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而别具一格,成为千古绝唱。

赏析

从体裁上看,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曾作《天问》,通篇设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稼轩在这首《木兰花慢》词中既不思乡吊人,也不怀古伤今,而摹仿屈原的《天问》体,创造性地采用问句形式,打破上下片换意的定格,就明月西沉后的去向接连提出了九个问题,这在唐宋词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向月亮发问的诗词前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通篇发问,一问到底的仅有辛稼轩此作。同时,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 从内容上看,「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前人写月,多思乡、怀人、吊古之情,此词抛开这一切,将有关月亮的深沉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神话传说,融汇交织成一幅深邃而美丽的神奇画卷,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作者别开生面就明月西沉而赋,并由此展开瑰丽奇特的想象,从广阔的太空,再到到深幽的海底,深情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悠悠月儿将运行到何处去?天外是否另有人间?这里月落时,那里的月亮是否刚刚从东方升起?反映了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与思索,并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其中有许多暗合现代科学,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早于哥白尼三四百年的辛稼轩,对天体宇宙,对月出月落的自然现象发出这样的问题,显示出聪明智慧和朦胧的科学探索精神。作者在发问中,将神话传说中的嫦娥、玉兔、蟾蜍、广寒宫等巧妙地编织进去。忽而天上,忽而海中,忽而人间,忽而月宫。创造出丰富绚烂、神奇多姿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使人在对神秘宇宙的探索思考中,同时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不失为一篇咏月、送月佳制。 作者打破上下阕分工(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定格,「换头」不变,上下一气浑融,打破词要温婉的传统,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将诗和散文句法,融入词中,大大增加了词的表现力。上阕就月的去、来、系、留展开想象思考。下阕就月经海底,生出疑问和忧愁。不作生硬的比附、影射,然忧国之思从忧月之中透出。辛稼轩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辛稼轩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全词即景发问,中间穿插神话传说.最后以景收束,放的开,收得拢,戛然而止、发人深思。 综观全词一气呵成,紧凑连贯,读来势同破竹。词的视野广阔,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包含生活逻辑,且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断想,打破前人咏月的陈规,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其意义较那些对月伤怀的作品寄托深远,其境界较那些单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咏物词更高一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汗漫:广大,漫无边际。(“汗”读音:hàn)
  • 姮娥:即嫦娥。(“姮”读音:héng)

翻译

今晚的月亮真是令人怜悯,它要去往何处,悠悠而去呢?是不是在别的地方存在着人间,在那里,月亮才刚刚从东方升起,光芒和影子在那边出现呢?还是在天外,广阔无边的宇宙中。只看到浩浩长风送来了中秋佳节。月亮如飞镜般无根,是谁将它系住?嫦娥一直未嫁,又是谁将她留住? 据说月亮经过海底,可是无从查问,让人恍惚忧愁。担心那万里长鲸,横冲直撞,撞破那月中的玉殿琼楼。蛤蟆本来就能够在水中嬉戏,可玉兔为什么也能在水中沉浮呢?如果说月宫中的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为什么月亮又渐渐变成弯钩般的模样呢?

赏析

这首词围绕着中秋之月展开了一系列奇妙的想象和疑问。上阕中,辛弃疾对月亮的去向和那边的人间进行了推测,表达了他对宇宙的好奇和思考。接着对月亮的无根和嫦娥的未嫁提出疑问,增添了神秘的氛围。下阕则从传说中月亮经过海底的说法出发,担忧长鲸会破坏月中的宫殿,对月中蛤蟆和玉兔的情况产生疑问,并最终对月亮渐渐如钩的现象感到困惑。整首词富有想象力,通过对月亮的种种疑问,反映出词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入思考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人生的感慨。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