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仙 · 中秋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拼音

所属合集

#中秋 #孤独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 冰轮:指明月。
  • 秋香:秋天的香气,这里可以理解为秋花的香气等。
  • 清辉:多指日月的光辉。
  • 那堪:怎能忍受。
  • 轻纨(wán)小扇:指绢制的团扇。

翻译

碧海年年如旧,试问这明月是为谁圆缺?秋风吹来一片秋天的香气,月光皎洁如雪。在忧愁中看着这美好的夜晚,自知这都会变成悲伤的呜咽。如今只有孤单的身影,怎能忍受再次面对这旧时的明月。在花丛的小路里,我们曾玩捉迷藏的游戏,还曾惊得那井边的梧桐叶萧萧落下。还记得那轻绸制的小扇吗,又经历了几次季节的变换。只落得满胸的百感交集,总感觉一片茫然,却又不关离别之事。任凭那紫玉笛子无情,在寒夜中吹裂。

赏析

这首词以中秋为背景,抒发了词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内心的惆怅。开头通过碧海、冰轮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富有诗意的氛围。接着写忧愁中面对良夜和明月的悲咽之情,突出了内心的孤独。回忆起曾经在花径里的嬉戏,如捉迷藏等场景,细致生动,进一步强化了对过去的眷恋。而“只落得”几句,展现了词人复杂的情感和心中的茫然。全词意境凄美,情感细腻深沉,典故自然贴切,在中秋词作中别具一格,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思和感叹,以及无法排遣的孤独与哀怨。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清代政治人物、著名词人、学者,叶赫纳兰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王族姓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时期重臣纳兰明珠长子。 纳兰容若生于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曾祖父叶赫部贝勒金台石,曾姑祖母孟古哲哲(金台石妹、清太祖努尔哈赤妃),姑表祖父清太宗皇太极(孟古哲哲子)。母英亲王阿济格(多尔衮亲兄)之女爱新觉罗氏,父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容若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时二十二岁补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帝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二),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佔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徵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 2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