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杯

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有情终古似无情,别语悔分明。 莫道芳时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已矣:完了,算了。
  • 赢得:落得。
  • 终古:长久,永远。
  • 芳时:美好的时光。
  • 遗钿(diàn):丢失的花钿,古代妇女首饰。

翻译

称得上知己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呢?一切都已经过去了。最终只是落得耽误了她的一生。我对她的深情长久以来竟好似无情,分别时那些话语现在想来后悔万分,异常清晰。 不要说美好的时光很容易就度过了,从早到晚时光匆匆。一定要珍惜这花开的美好时光。为了她我许愿再来世再续前缘,细密的小雨似乎在清洗着她曾经遗落的花钿。

赏析

这首《荷叶杯》情真意切,满含悔恨与深情。上阕开篇以问句“知己一人谁是”引出内心的无奈与怅惘,直言自己辜负了佳人,觉得自己的多情最终好似无情,对分别时的言语追悔莫及,写出了对感情的自责与反思。下阕劝莫要辜负美好时光,表面在说珍惜时光,实则是对过往感情未能好好把握的遗憾,最后“为伊指点再来缘”一句,将一腔深情寄托于来世,体现出词人对这份感情的执着不舍 。全词语言质朴又饱含深情,借景抒情,情感真挚动人,将词人内心的矛盾、悔恨、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清代政治人物、著名词人、学者,叶赫纳兰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王族姓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时期重臣纳兰明珠长子。 纳兰容若生于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曾祖父叶赫部贝勒金台石,曾姑祖母孟古哲哲(金台石妹、清太祖努尔哈赤妃),姑表祖父清太宗皇太极(孟古哲哲子)。母英亲王阿济格(多尔衮亲兄)之女爱新觉罗氏,父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容若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时二十二岁补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帝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二),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佔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徵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 2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