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五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初一日,冬至。鲁僖公在太庙听政以后,就登上观台望云物,加以记载,这是合于礼的。凡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必定要记载云物,这是由于要为灾荒作准备的缘故。
晋献公派遣使者来报告杀害太子申生的原因。
当初,晋献公派士蔿为两位公子在蒲地和屈地筑城,不小心,城墙里放进了木柴。夷吾告诉晋献公。晋献公派人责备士蔿。士蔿叩头回答说:“臣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然跟着来到;没有兵患而筑城,国内的敌人必然据作守卫之用。’敌人既然可以占据,哪里用得着谨慎?担任官职而不接受命令,这是不敬;巩固敌人可以占据的地方,这是不忠。没有忠和敬,怎么能奉事国君?《经》说:‘心存德行就是安宁,宗室子弟就是城池。’君王只要修养德行而使同宗子弟的地位巩固,哪个城池能比得上?三年以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谨慎?”退出去赋诗说:“狐皮袍子蓬蓬松松,一个国家有了三个主人翁,究竟是谁我该一心跟从?”等到发生祸难,晋献公派遣寺人披攻打蒲城。重耳说:“国君和父亲的命令不能违抗。”并通告说:“抵抗的就是我的敌人。”重耳越墙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最后他逃亡到翟国。
夏季,公孙兹到牟国,在那里娶了亲。
鲁僖公和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在首止相会,会见周王的太子郑,为的是安定成周。
陈国的辕宣仲(涛涂)怨恨郑国的申侯在召陵出卖了他,所以故意劝申侯在所赐的封邑筑城,说:“把城筑得美观,名声就大些,子孙不会忘记。我帮助您请求。”就为申侯向诸侯请求而筑起城墙,筑得很美观。辕宣仲就在郑文公面前进谗言说:“把所赐封邑的城墙筑得那么美观,是准备将来用这城墙叛乱的。”申侯因此而获罪。
秋季,诸侯会盟。周惠王派周公召见郑文公,说:“我安抚你去跟随楚国,又让晋国辅助你,这就可以稍稍安定了。”郑文公对周惠王的命令感到高兴,又对没有朝见齐国感到惧怕,所以打算逃走回国而不参加盟誓。孔叔不让他走,说:“国君举动不能轻率,轻率就失掉了能亲近的人。失掉了能亲近的人,祸患必然来到。国家困难而去乞求结盟,所失掉的东西就多了。您一定会后悔。”郑文公不听,离开了军队潜逃回国。
楚国的鬬谷於菟灭亡弦国,弦子逃亡到黄国。这时江、黄、道、柏四国和齐国友好,这些国家都和弦国有婚姻关系。弦子仗着这些关系而不去事奉楚国,又不设置防备,所以被灭亡。
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进攻虢国。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必定跟着完蛋。晋国的野心不能让他打开,引进外国军队不能忽视。一次已经够了,难道还可以来第二次吗?俗话说的‘大车的板和车子互相依存,嘴唇缺了,牙齿便受冷寒’,这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宗族,难道会害我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太王的儿子。太伯没有随侍在侧,所以没有继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文王卿士,功勋在于王室,受勋的记录还藏在盟府。晋国准备灭掉虢国,对虞国又有什么可爱惜的?况且虞国能比晋国的桓叔、庄伯更加亲近吗?如果他们爱惜桓叔、庄伯,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但是却被杀戮,不就是因为使他们感到受到威胁吗?亲近的人由于受宠就威胁公室,尚且被无辜杀害,何况对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的祭品丰盛又清洁,神明必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下臣听说,鬼神并不是亲近哪一个人,而只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说:‘上天没有私亲,只对有德行的才加以辅助。’又说:‘祭祀的黍稷不芳香,美德才芳香。’又说:‘百姓不能变更祭祀的物品,只有德行才可以充当祭祀的物品。’这样看来,那么不是道德,百姓就不和,神明也就不来享用祭物了。神明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占取了虞国,发扬美德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于神明,神明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了他的族人出走,说:“虞国过不了今年的腊祭了。就是这一次,晋国不必再次出兵了。”
八月某一天,晋献公包围上阳。问卜偃说:“我能够成功吗?”卜偃回答说:“能攻下。”晋献公说:“什么时候?”卜偃回答说:“童谣说:‘丙子日的清早,龙尾星为日光所照;军服威武美好,夺取虢国的旗号。鹑火星像只大鸟,天策星没有光耀,鹑火星下整理军队,虢公将要逃跑。’这日子恐怕在九月底十月初吧!丙子日的清晨,日在尾星之上,月在天策星之上,鹑火星在日月的中间,一定是这个时候。”
冬季,十二月初一日,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亡到京城。晋军回国,住在虞国,乘机袭击虞国,灭亡了它。晋国人抓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员,但并不废弃虞国的祭祀,而且把虞国的赋税归于周王。
所以《春秋》记载说“晋人执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国,而且说事情进行得太容易。
赏析
文章首先陈述了虞虢之间的紧密关系,然后揭露出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最后提醒虞国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与神灵。文章批判了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至上的迂腐,反映了当时的民本思想。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国逐个吞食。俗话说,「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晋献公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损失。但是,攻城略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得到了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定取舍的。
如此说来,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当以仁义道德之心去对待,最好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如果说这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则是由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如果灭亡的结果是自己一时糊涂、认识不清,被披着羊皮的狼蒙蔽了,尚还可以寄予一点同情,然而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则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
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强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就连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得一半。欺人太甚的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即使无法奋起抗争,最起码是可以想法避开的。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晋侯:指晋献公。
-
虞:诸侯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
-
虢(gu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陕县东南。
-
启:启发,这里指开启晋国的贪心。
-
翫(wán):同“玩”,轻视,忽视。
-
大伯:周太王长子,吴国始祖。
-
虞仲:周太王次子,虞国始祖。
-
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者为昭,穆位之子在昭位者为穆。周太王之子,王季为昭,文王为穆;王季之子,虢仲、虢叔为昭,虢季为穆;文王之子,武王为昭,成王为穆。
-
嗣:继承(王位)。
-
穆: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者为昭,穆位之子在昭位者为穆。周太王之子,王季为昭,文王为穆;王季之子,虢仲、虢叔为昭,虢季为穆;文王之子,武王为昭,成王为穆。
-
盟府:掌管盟约文书档案的官府。
-
桓、庄:指晋献公的曾祖父桓叔与祖父庄伯,他们的子孙因权力争夺而互相残杀。
-
享祀:祭祀。
-
丰絜:丰盛洁净。絜,同“洁”。
-
据:保佑。
-
腊:年终举行的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的月份。
-
上阳:虢国都城,在今河南陕县东南。
-
卜偃:晋国的卜官。
-
济:成功。
-
旂(qí):旗帜。
-
鹑(chún):星宿名,南方朱雀七宿之一。
-
贲贲(bēn):形容鹑火星光闪耀的样子。
-
天策:星宿名,傅说星。
-
炖炖(dùn):星光暗淡的样子。
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是同宗,难道会加害于我吗?”
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不听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王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功勋记载在王室,收藏在掌管盟约文书档案的官府。现在晋国连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祭祀的物品丰盛洁净,神一定保佑我。”
宫之奇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分别,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不必改变祭祀的物品,只有德行才是可以供奉的。’这样说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
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说:“虞国等不到年终腊祭就要灭亡了。就在这一次借路,晋国用不着再出兵了。”
八月甲午日,晋献公围攻虢国的上阳,晋献公问卜偃说:“我这次可以成功吗?”
卜偃回答说:“能攻克。”
晋献公问:“什么时候?”
卜偃回答说:“童谣说:‘丙子日的清晨,龙尾星隐没不见,军服整齐威武,夺取虢国的旗帜。鹑火星像只鹑鸟,天策星暗淡无光,鹑火星居中时便可出师,虢公将要逃奔。’恐怕是在九月、十月之交吧!丙子日的清晨,太阳在尾星之上,月亮在天策星之上,鹑火星在当中,一定是在这个时候。”
冬季,十二月丙子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都洛邑。晋军回国途中,住在虞国,趁机袭击虞国,把它灭掉了,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但晋国仍然祭祀虞国的山川神祗,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记载说:“晋人执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认为他太轻率(答应借路给晋国)。
赏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借道给晋国,以免虞国被晋国所灭的故事。文章通过宫之奇的分析,揭示了晋国的野心和虞公的短视,展现了宫之奇的远见卓识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名言警句,如“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等,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同时,文章对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也十分生动,如虞公的固执和宫之奇的无奈,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当时的情景。最后,文章以晋国灭虢、袭虞的结局,印证了宫之奇的预言,给人以深刻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