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神乐道院:一个道观场所。
- 分咏:古人雅集时限定题目吟诗的一种方式。
- **** 簇簇 (cù cù) ****:一丛丛,一堆堆。
- 红霜:这里指枸杞成熟时呈现的红色。
- 石坛:用石头砌成的高台,可能是道观里的某种建筑。
- 高标:原指高枝,这里可理解为高洁的形象。
- 野人:古时对乡野之人的称呼。
- 牵挽:牵拉。
- 本草:中国古代记载中药药物的书籍。
- 儒酸:读书人的寒酸。在这里寓意枸杞如同有文化的雅士,虽有“苦”味却带着书香气质。
- 向来:一向,从来。
- 忧时渴:因担忧时事而内心烦渴(表达内心的忧虑)。
翻译
一丛丛红红的枸杞就像霜花一般映照在那石砌的高台边, 它高洁的模样就那样留在这,供乡野之人欣赏。枸杞的藤蔓在风光的牵引下长到三尺来长 ,那半竿高的竹子像是在扶持着这带有秋意的枸杞。从药书记载可知,它本性寒凉能消除人身体的内热 ;这仙家的药草味道虽苦,却带着几分读书人的清寒气质 。一直以来,我因为担忧时事内心烦渴,此刻只想卧在篱墙边,就盼望着能吃到这枸杞缓解一下。
赏析
这首诗以神乐道院的枸杞作为吟咏对象,开篇描绘出枸杞鲜艳夺目,在石坛边展现出独特风姿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的鲜明感受,让人对枸杞的形象有深刻印象。颔联通过 “牵挽”“扶持” 两个动词赋予枸杞藤蔓与周围环境互动的动态美感,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氛围。颈联从本草记载引出枸杞的药性和独特性味,既有对其药用价值的说明,又赋予其 “仙家味苦带儒酸” 的独特文化韵味,将枸杞与高雅神秘的仙家、传统的儒家文化情怀相联系 ,拓宽了诗的内涵。尾联则笔锋转到诗人自身,因忧时烦渴而期待枸杞缓解,隐隐表达出作者面对时事内心的忧虑与无奈,也借助对枸杞食用的期待,体现出枸杞似乎成为一种慰藉心灵的寄托。整首诗从描写枸杞的形色,到阐述其物性,最后联系到诗人的心境,层层递进,情景交融,在吟咏枸杞的同时展现出诗人复杂的情感和独特的文化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