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孟德传后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苏轼文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曩(nǎng):以往,从前。
- 觝(dǐ):同“抵”。
翻译
子由写的孟德的事迹寄给我。我听到后对此感到惊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个道理似乎可以相信。然而世上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那么这话的真假,始终没有得到验证。但从前我听说忠州、万州、云安一带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滩上而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驰而来,妇人慌忙跳到水里躲避它。两个小孩在沙滩上照样自在玩耍。老虎仔细看了很久,甚至用头去触碰他们,希望他们中哪怕有一个害怕,然而小孩傻呆呆的,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最后也离去了。想来老虎吃人,一定先对人施加威吓,而不害怕的人,威吓就无从施加了吧?有人说老虎不吃醉酒的人,一定会坐守着他,等待他醒来。不是等待他醒来,是等待他害怕。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看见有个东西蹲在他家门口,以为是猪狗之类的。就用手杖去击打它,那东西立刻跑掉了。到了山下有月光的地方,才看清是只老虎。这个人并不是有战胜老虎的本领,而是他的气势已经盖过了老虎。假如让人不害怕,都像婴儿、醉酒的人和还没有懂事的人那样,那么老虎害怕他们,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所以写在这篇文章后面,用来相信子由的说法。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对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的观点进行了探讨与思考。文中列举妇人的两个孩子不惧虎、有人错把老虎当猪狗击打等事例,生动有趣且富有生活气息,论证逻辑清晰。文章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现象和人性的独特洞察和深入思考,富有哲理意味,读来给人以启迪。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 》 —— [ 宋 ] 苏轼
- 《 子玉家宴,用前韵见寄,复答之 》 —— [ 宋 ] 苏轼
- 《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 其二 》 —— [ 宋 ] 苏轼
- 《 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 》 —— [ 宋 ] 苏轼
- 《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 —— [ 宋 ] 苏轼
- 《 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 》 —— [ 宋 ] 苏轼
- 《 李公择过高邮,见施大夫与孙莘老尝花诗,忆与仆去岁会于彭门折花馈笋故事,作诗二十四韵见戏,依韵奉答,亦以戏公择云 》 —— [ 宋 ] 苏轼
- 《 次韵钱舍人病起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