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过秦中(事势)

· 贾谊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疲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推此言之,取与攻守不同术也。秦虽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之以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斐然(fěi rán):形容有文采的样子,这里指纷纷响应。
  • 元元:平民,百姓。
  • 嚣嚣(áo áo):愁怨之声。
  • 囹圄(líng yǔ):监狱。
  • 收孥(nú):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

翻译

秦朝消灭了周朝的祭祀,吞并了天下,兼并了诸侯,面南称帝,拥有四海来供养自己。天下的士人,纷纷响应归附,像这样,是什么原因呢?回答是:近古代没有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衰微,五霸已经灭亡,政令不能在天下施行,因此诸侯们凭借武力互相征伐。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侵害人少的,战争不断,士人百姓疲惫困顿。如今秦朝面南而称王天下,这是上面有了天子。百姓们希望能够安定自己的生命,没有不诚心景仰皇上的。在这个时候,独享权威,奠定功业,安定和危难的根本,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的心,施行自以为是的智谋,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人和百姓。废弃王道而树立个人的偏爱,焚烧文书而施行严酷的刑法,先使用欺诈和武力而后推行仁义,把暴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开端。实行兼并的人崇尚欺诈和武力,安定危难的人看重顺应时势权衡变化。由此说来,夺取天下、守卫天下、进攻和防守的方法是不同的。秦朝虽然脱离了战国而称王天下,它的治国之道却没有改变,它的政令没有更改,这是它用来夺取天下的方法,却孤独地占有天下,所以它的灭亡是可以立刻等到的。假使秦王能够考虑上古的事情,以及殷、周的事迹,来制定控制朝政的方法,那么即使后代出现了荒淫骄纵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商、周三代称王于天下,名号显扬美好,功业长久流传。 如今秦二世即位,天下人没有不伸着脖子观察他的灭亡的。寒冷的人贪图粗布短衣,饥饿的人甘心吃酒糟糠皮,天下人忧愁怨恨,这是新君的资本啊。这说的是使百姓劳苦的人容易施行仁政。假使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忧患而担忧,穿上白色丧服来纠正先帝的过错;分割土地,分封百姓,来封赏功臣的后代,建立封国,拥立国君,以礼对待天下人;使牢狱空荡,免除刑罚杀戮,废除连坐妻子儿女为官奴婢的法令,让罪犯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来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来使天下的人都能改过自新,改变节操,遵循善行,各自谨慎对待自己;满足万民的愿望,用大德来给予天下人,天下就安宁了。这样,四海之内,都会愉快地在自己的地方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故。即使有狡诈奸恶的人,也不会有背叛皇上的心,那么不守法度的臣子就无法掩饰他们的智谋,而暴乱的奸人就会被平息了。二世不施行这种办法,却更加暴虐无道,毁坏宗庙,伤害百姓,重新开始修建阿房宫;施行繁多的刑罚,严厉诛杀,官吏治理苛刻严酷,赏赐和惩罚不恰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天下多事,官吏们不能记录;百姓贫困穷苦,而君主却不抚恤。于是,奸诈虚伪的人一同出现,上下互相欺骗;获罪的人很多,受刑被杀的人接连不断在路上可以看到,天下人都为此感到痛苦。从群卿以下到平民百姓,人人都心怀自己处境危险的想法,亲身处于穷苦的境地,都不安于自己的职位,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胜不凭借商汤、周武王的贤能,不依靠公侯的尊贵,在大泽乡奋臂而起,而天下人纷纷响应,是因为百姓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的帝王,能看到事情的始终变化,知道存亡的缘由。因此用道来治理百姓,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百姓下面即使有违逆行为的臣子,也一定没有响应帮助的人。所以说:“使百姓安定可以一同做符合道义的事,使百姓处于危难之中就容易一同做坏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裕到拥有天下,自身却遭到杀戮,这是因为施政不当,这是秦二世的过错啊。

赏析

这篇文章是贾谊的《过秦论》中的一部分,通过对秦朝兴衰的分析,探讨了国家兴亡的原因。文章首先指出秦朝统一天下后,本应施行仁政,安定百姓,但秦王却贪婪暴虐,导致国家根基不稳。接着,作者认为如果秦朝能够借鉴前代的经验,改变治国之道,就可能避免灭亡。然而,秦二世即位后,更加无道,使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最终引发了民众的反抗。文章强调了统治者施行仁政、安定百姓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贾谊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对秦朝的灭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同时,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论证有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贾谊

贾谊

贾谊,又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 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