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卷一·服疑(事势)

· 贾谊
衣服疑者,是谓争先;泽厚疑者,是谓争赏;权力疑者,是谓争强;等级无限,是谓争尊。彼人者,近则冀幸,疑则比争。是以等级分明,则下不得疑:权力绝尤,则臣无冀志。故天子之于其下也,加五等,已往则以为臣;臣之于下也,加五等,已往则以为仆。仆亦臣礼也。然称仆不敢称臣者,尊天子,避嫌疑也。 制服之道,取至适至和以予民,至美至神进之帝。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是以高下异,则名号异,则权力异,则事势异,则旗章异,则符瑞异,则礼宠异,则秩禄异,则冠履异,则衣带异,则环佩异,则车马异,则妻妾异,则泽厚异,则宫室异,则床席异,则器皿异,则饮食异,则祭祀异,则死丧异。故高则此品周高,下则此品周下。加人者品此临之,埤人者品此承之。迁则品此者进,绌则品此者损。贵周丰,贱周谦;贵贱有级,服位有等。等级既设,各处其检,人循其度。擅退则让,上僭则诛。建法以习之,设官以牧之,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使人定其心,各著其目。 故众多而天下不眩,传远而天下识祗。卑尊已著,上下已分,则人伦法矣。于是主之与臣,若日之与星。臣不几可以疑主,贱不几可以冒贵。下不凌等,则上位尊;臣不逾级,则主位安;谨守伦纪,则乱无由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同“拟”,比,类似。
  • 绝尤:杜绝过分。尤,过分。
  • 加五等:指加五个等级。
  • 至适至和:极其合适、极其和谐。
  • 奇服文章:奇特的服饰和文采。
  • 埤(pí)人:低贱的人,小人物。埤,低下。
  • 上僭(jiàn):超越本分冒用在上者的名义、礼仪或器物。僭,超越本分。

翻译

在服饰上有类似的情况,这就是要争先;恩泽深厚程度上有类似,就是要争赏赐;权力上有类似,就是要争强大;在等级上没有限制,这就是要争尊崇。那些人,离得近就希望侥幸获得,有类似情况就会相互竞争。因此等级明确,那么下面的人就不会有非分之想;权力杜绝过分,那么臣子就没有非分的志向。所以天子对于他下面的人,增加五个等级以后,再过去的就是臣子;臣子对于下面的人,增加五个等级以后,再过去的就是仆人。仆人也是臣子的礼节。然而称仆人而不敢称臣子,是为了尊崇天子,避免嫌疑。 制定服饰的准则,是选取极其合适、极其和谐以给予百姓,用极其美好、极其神奇的奉献给帝王。奇特的服饰和文采,是用来区分上下并且区别贵贱。所以地位高低不同,那么名号不同,那么权力不同,那么事态形势不同,那么旗帜徽章不同,那么祥瑞不同,那么礼仪恩宠不同,那么俸禄秩位不同,那么帽子鞋子不同,那么衣带不同,那么环佩不同,那么车马不同,那么妻妾不同,那么恩泽厚实不同,那么宫室不同,那么床席不同,那么器皿不同,那么饮食不同,那么祭祀不同,那么死丧也不同。所以地位高那么这种等级都高,地位低那么这种等级都低。高于别人的人根据这种等级来对待他人,低于别人的人根据这种等级来承受。晋升那么这种等级跟着提升,黜退那么这种等级跟着减损。尊贵全面丰富,低贱全面减少;贵贱有级别,服饰职位有等级。等级既然设立,各自处在其界限内,人们遵循其法度。擅自越退就会被责备,超越本分就会被诛杀。确立法规来让人们习惯,设置官职来管理人们,因此全天下看到服饰就知道贵贱,望见徽章就知道其权势,让人们安定其内心,各自专注其职责。 所以众多而天下不迷惑,传扬久远而天下能识别敬服。卑贱和尊贵已经明确,上下已经区分,那么人伦就有了准则。于是君主和臣子,如同太阳和星星。臣子不可能达到可以怀疑君主,低贱之人不可能达到可以冒犯尊贵之人。下面不跨越等级,那么上位的就尊贵;臣子不超越级别,那么君主之位就安稳;谨守伦理纲纪,那么混乱就没有理由产生。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等级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服饰、权力、名号等方面的区分来明确贵贱尊卑秩序。强调只有等级分明,各守其分,才能使社会稳定有序。文中对不同等级所具有的各种差异进行了详细阐述,从各个方面强调了森严的等级规定。反映了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意识,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体现了贾谊对于治国理政和社会秩序的一些思考和主张。

贾谊

贾谊

贾谊,又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 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