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仙花酒曲江池 · 第一折

〔寄生草〕他将那花阴串,我将这柳径穿。少年人乍识春风面,春风面半掩桃花扇。桃花扇轻拂垂杨线,垂杨线怎系锦鸳鸯,锦鸳鸯不锁黄金殿。
拼音

赏析

《曲江池》是石君宝的著名剧作。此剧取材于唐代说唱《一枝花》和小说《李娃传》:洛阳府尹之子郑元和赴京赶考,与正在曲江池上赏春的长安名妓李亚仙相遇,一见倾心。郑遂居住在李家。两年后郑钱囊倾尽,被鸨母赶出,沦为送殡的歌郎。郑父闻讯大怒,认为辱没家门,将元和杖至将死。李亚仙在风雪中将郑元和接到家,被鸨母辱骂。李尽其所有自赎其身,与郑另居,并劝其矢志攻书。后郑元和中举得官,不肯认父,经李亚仙以死相劝,父子方和解团聚。 第一折〔寄生草〕,是李亚仙初遇郑元和时所唱。无数作家描绘过爱情萌生时美妙的一刹那,石君宝这首曲却别有风采。“他将那花阴串,我将这柳径穿”,写郑元和与李亚仙为彼此的才貌风韵所吸引,分花拂柳,互相缓缓走近,恰似彩蝶双飞在花丛柳雾之中。作者以清丽之笔,为他们的初遇设置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优美环境,将他们的感情烘托得分外妩媚自然。“少年人乍识春风面,春风面半掩桃花扇”,他们越走越近,终于四目双对,眉目传情。“春风面”,指李亚仙那充满青春活力的娇媚面容。“乍识”写出郑元和这位纯洁少年初见李亚仙时那种又惊又喜的感觉。李亚仙则羞答答地用桃花扇半遮脸庞,偷偷窥视这英俊少年。“半掩”二字,写出她娇羞无邪又脉脉含情的神态。接下来“桃花扇轻拂垂杨线”是一个静场,限于素不相识,二人无法交谈,只是默默地凝视,只有丝丝垂柳无声地轻拂着桃花扇。“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温馨明丽的画面,启发着观众去体味、想象他们此时此刻复杂微妙的心情。他们在想什么呢?“垂杨线怎系锦鸳鸯,锦鸳鸯不锁黄金殿”,透露了李亚仙的心事。“鸳鸯锁黄金殿”,语出李白《宫中行乐词》:“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原诗写宫中景色,在元剧中多比喻“有情人得成眷属”。如《金钱记》第二折〔叨叨令〕:“我则待燕莺期称于飞愿,谁待要顽涎醉倒琼林宴,我则怕鸳鸯不锁黄金殿。”此处亦用此意。李亚仙对柳丝飘拂,触景生情:“垂柳虽细长,可怎能系住美如锦绣的鸳鸯?正如我俩虽相逢相悦,可怎能相识,结成美眷?”由柳丝而思系鸳鸯,由鸳鸯而思结佳偶,极尽婉曲之至。 全曲构思巧妙,语言尤为精巧。从第三句始,运用“顶真续麻”的修辞手法,以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的趣味,如“少年人乍识春风面,春风面半掩桃花扇”。加上在音律上句句押韵,整首曲便像一支音调和谐、回旋反复的抒情歌曲,咏叹着少男少女纯洁无邪的爱情。

石君宝

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写家庭、爱情剧见长。所作杂剧今知有十种。现存《秋胡戏妻》、《曲江池》、《紫云亭》三种。《紫云亭》一说为戴善甫作。今人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出石君宝为女真族。姓石琖,名德玉,字君宝,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可备一说。 ► 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