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学士醉写风光好 · 第一折
〔金盏儿〕我这里觑容颜,待追攀。嗨、畅好是冷丁丁沉默无情汉。则见那冬凌霜雪都堆在两眉间,恰便似额颅上挂着紫塞[1],鼻凹里倘着蓝关[2]。可知道秀才双脸冷,宰相五更寒[3]。
拼音
赏析
戴善夫的《风光好》是元人杂剧中一本韵致独特的风情喜剧。剧写宋初翰林学士陶谷奉使南唐,名以索图籍文书,实则充当说客劝降。南唐丞相宋齐丘将陶羁留馆驿之中,并与昇州太守韩熙载计谋,欲赚陶谷。初以金陵名妓秦弱兰陪侍陶谷宴饮,陶摆出一副正人君子、不近女色的面孔。接着韩熙载于驿馆粉壁之上发现陶谷写的一首藏头诗,知其不堪旅邸寂寥,便又使秦弱兰扮作驿吏之妻挑之,遂戳穿陶谷假象,并赚得陶写在汗巾上的情词《风光好》。待到陶发现上了圈套,已不能再回大宋,只得往故友杭州钱俶处。宋灭南唐,弱兰避难杭州,由钱俶出面斡旋,陶、秦终于结为夫妻。杂剧本于宋郑文宝《南唐近事》中关于《风光好》词的逸话,又见于宋人洪遂《侍儿小名录》及僧文莹《玉壶清话》,冯梦龙《情史》中辑有此事,入“情累类”。此外,《宋元戏文辑佚》存《陶学士》残曲两支,戴善夫杂剧或许受到过早期南戏的影响。
这支〔金盏儿〕曲,是第一折中秦弱兰唱的。当韩熙载命秦弱兰以陪侍宴饮为名,实施智赚陶谷计划之前,弱兰凭着自己对士大夫文人的深切了解,认为陶谷的所谓“生性威严,人莫敢犯”不过是假相而已。她十分自信,不无嘲弄地认为“则消得我席上歌金缕,管取他尊前倒玉山”;“则着这星眸略瞬盼,教他和骨头都软瘫”(〔后庭花〕)。结果在席间却完全出人意料,陶谷竟丝毫不为所动。作者着眼于全剧通体结构,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充满喜剧气氛的迭宕,使这里的戏剧场面特别富于情趣。酒宴上,陶谷冷鼻子冷脸,正襟危坐,俨然是个圣贤夫子,他说什么“大丈夫饮酒,焉用妇人为!吾不与妇人同食,教他靠后,休要恼怒小官”。又说“小官一生不喜音乐,但听音乐头晕脑闷”。看来,席间的陶谷是断断不近声色了。正是在这样的戏剧情势下,旦扮的秦弱兰唱了这支〔金盏儿〕曲。此曲写得活泼跳脱,异常生动,且介于雅俗之间,浑朴自然。一个“觑”字,写尽了弱兰在特定场合的神态举止———她在察言观色,伺机行动,也就是“待追攀”。又一个“嗨”字,写尽了弱兰最初施展手段不能奏效的无可奈何。接下去的“畅好是冷丁丁沉默无情汉”一句,是将信将疑。眼前这人如何是这等古古板板呢?外表倒像个贤人君子,骨子里究竟如何呢?弱兰在思索判断着。接着,以弱兰眼中所见,细写陶谷的一张脸。写脸又重在写神色,集中突出了一个“冷”字。作者连用三个极度夸张的比喻:两眉间如冬凌霜雪,额颅上挂着紫塞,鼻凹里好似躺(倘,同躺)着蓝关。紫塞,使人联想到塞北的雨雪风霜,大漠的凄寂苍凉;蓝关,则会让人油然吟起韩愈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紫塞和蓝关对举,工整而不失其雅,用来写一个人的脸,却是奇特而又别致的;巧妙自然,可又不令人费解。戴善夫匠心独运处,庶几可见。
吴瞿安说:“戴善夫《风光好》俊语翩翩,不亚实甫也。”(《中国戏曲概论》)俊语,非指丽词艳藻,而是指戏曲语言的活泼生动、真切自然。不亚实甫,亦当指在刻画细微、传神毕肖方面可与《西厢记》齐观。至于此曲的结尾二句,更是轻轻道出,将“冷”写到了极至。此刻才领教了读书人和做官者的脸冷面寒,简直有些阴森可怕了。就中透出轻蔑和不屑,同时也暗暗预示了冷脸背后的假来。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有意造成一种蓄势,反复渲染陶谷的虚张声势,连呼“靠后”。十分有趣的是,这个“靠后”竟穿插出现了五次,每次出现都伴随着陶谷的阔论高谈,这就把陶谷的假撇和虚伪写得淋漓尽致,读来叫人忍俊不禁。而所有这一切,又都为秦弱兰的最后胜利作张本。果然,我们在第三、四折中,看到了陶谷假相被揭穿了。秦弱兰努力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是主动的,也是最终的胜利者。
戴善夫的其他作品
- 《 陶学士醉写风光好 · 第三折 》 —— [ 元 ] 戴善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