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正夫书
注释
-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 笺(jiān):书信。
- 忝(tiǎn):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翻译
韩愈说,进士刘君足下:承蒙你的来信,教导我不懂的地方,已经承受了丰厚的赐予,并且为你的真诚而感到惭愧,非常庆幸啊非常庆幸!大凡参加进士考试的,对于前辈,哪里有不去拜访的呢?前辈对于后辈,如果见到有人来拜访,怎么可以不回应他们的心意呢?来人就接待,整个城里的士大夫没有不是这样的,而我韩愈不幸独有接待后辈的名声,名声所在之处,也就是诽谤所归结之处啊。 有来询问的人,不敢不真诚地回答。有人问:“写文章应该以什么为师?”我一定谨慎地回答说:“应当以古代的圣人为师。”问:“古代圣人们所写的文章都还在,言辞都不一样,应该以什么为师?”我一定谨慎地回答说:“学习他们的意旨而不是学习他们的言辞。”又有人问:“文章应该容易还是难?”我一定谨慎地回答说:“没有难易之分,只要恰当就好。”就是这样而已,并不是固执地提倡这样,而禁止那样。 那些每天早晚都能看到的东西,人们都不会去特别关注,等到看到与众不同的东西,就大家一起观看并议论。文章难道不是这样吗?汉朝人没有不能写文章的,但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写得最好。然而用功深刻的人,他收获的名声也就更久远。如果都随波逐流,不自己树立独特风格,即使不被当时的人责怪,也必定没有后世的流传啊。你家里的各种物品,都是依赖并使用的,但所珍爱必定不是普通的东西。君子对于文章,难道不是这样吗?现在后辈写文章,如果能深入探究并努力获取,以古代圣人为榜样,虽然未必都能成功,但大概如果有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这类的人出现,一定是从这里产生的,而不是从因循守旧的人之中。就像圣人之道,不运用文章就算了,如果运用就一定推崇那些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不是别的,就是那些能自己树立风格,不随波逐流的人啊!有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但能保存到现在的,必定是有能力的人。我只是常把这些作为说法罢了。 我韩愈对于你来说,是同路而又稍微早一些的人,又常常跟从交往你贤能的父亲给事中,既然承蒙了丰厚的赐予,又怎么能不拿出我所有的来作为回答呢:你觉得怎么样呢?韩愈说。
赏析
这篇文章是韩愈给进士刘正夫的回信。文中韩愈论述了自己对于为文之道的见解,如应师法古圣人,学习其意而非辞;文章无难易之分,关键在于恰当。他强调写文章不能随波逐流,而要深入探究并树立独特风格,用功深刻才能收获久远名声。同时,他以汉朝司马相如等人为例,说明只有出众者才能流传。文中也体现出韩愈作为前辈对后辈的真诚指导和期望。整体行文条理清晰,观点鲜明,展现了韩愈的文学思想和对后辈的关爱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