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正夫书

· 韩愈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 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 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一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 笺(jiān):书信。
  • 忝(tiǎn):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翻译

韩愈说,进士刘君足下:承蒙你的来信,教导我不懂的地方,已经承受了丰厚的赐予,并且为你的真诚而感到惭愧,非常庆幸啊非常庆幸!大凡参加进士考试的,对于前辈,哪里有不去拜访的呢?前辈对于后辈,如果见到有人来拜访,怎么可以不回应他们的心意呢?来人就接待,整个城里的士大夫没有不是这样的,而我韩愈不幸独有接待后辈的名声,名声所在之处,也就是诽谤所归结之处啊。 有来询问的人,不敢不真诚地回答。有人问:“写文章应该以什么为师?”我一定谨慎地回答说:“应当以古代的圣人为师。”问:“古代圣人们所写的文章都还在,言辞都不一样,应该以什么为师?”我一定谨慎地回答说:“学习他们的意旨而不是学习他们的言辞。”又有人问:“文章应该容易还是难?”我一定谨慎地回答说:“没有难易之分,只要恰当就好。”就是这样而已,并不是固执地提倡这样,而禁止那样。 那些每天早晚都能看到的东西,人们都不会去特别关注,等到看到与众不同的东西,就大家一起观看并议论。文章难道不是这样吗?汉朝人没有不能写文章的,但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写得最好。然而用功深刻的人,他收获的名声也就更久远。如果都随波逐流,不自己树立独特风格,即使不被当时的人责怪,也必定没有后世的流传啊。你家里的各种物品,都是依赖并使用的,但所珍爱必定不是普通的东西。君子对于文章,难道不是这样吗?现在后辈写文章,如果能深入探究并努力获取,以古代圣人为榜样,虽然未必都能成功,但大概如果有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这类的人出现,一定是从这里产生的,而不是从因循守旧的人之中。就像圣人之道,不运用文章就算了,如果运用就一定推崇那些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不是别的,就是那些能自己树立风格,不随波逐流的人啊!有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但能保存到现在的,必定是有能力的人。我只是常把这些作为说法罢了。 我韩愈对于你来说,是同路而又稍微早一些的人,又常常跟从交往你贤能的父亲给事中,既然承蒙了丰厚的赐予,又怎么能不拿出我所有的来作为回答呢:你觉得怎么样呢?韩愈说。

赏析

这篇文章是韩愈给进士刘正夫的回信。文中韩愈论述了自己对于为文之道的见解,如应师法古圣人,学习其意而非辞;文章无难易之分,关键在于恰当。他强调写文章不能随波逐流,而要深入探究并树立独特风格,用功深刻才能收获久远名声。同时,他以汉朝司马相如等人为例,说明只有出众者才能流传。文中也体现出韩愈作为前辈对后辈的真诚指导和期望。整体行文条理清晰,观点鲜明,展现了韩愈的文学思想和对后辈的关爱鼓励。

韩愈

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