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观内柏树赋(并序)

· 魏徵
览大钧之播化⑩,察草木之殊类⑪。雨露清而并荣,霜雪沾而俱悴。唯丸丸之庭柏⑫,禀自然而醇粹⑬。涉青阳不增其华⑭,历元英不减其翠⑮。 原斯木之攸挺⑯,植新甫之高岑⑰。干霄汉以上秀⑱,绝无地而下临⑲。笼日月以散彩,俯云霞而结阴。迈千祀而逾茂⑳,秉四时而一心。 灵根再徒㉑,兹庭爰植㉒。高节未彰,贞心谁识㉓。既杂沓乎众草,又芜没乎丛棘。匪王孙之见知㉔,志耿介其何极㉕?若乃春风起于蘋末㉖,美景丽乎中园。水含苔于曲浦㉗,草铺露于平原。成蹊花乱,幽谷莺喧。徒耿然而自抚㉘,谢桃李而无言㉙。至于日穷于纪㉚,岁云暮止㉛。飘蓬乱惊,愁云叠起。冰凝无际,雪飞千里。 顾众类之飒然㉜,郁亭亭而孤峙㉝。贵不移于本性,方有俪乎君子㉞。聊染翰以寄怀㉟,庶无亏于善始㊱。
拼音

译文

斋坛内有棵柏树,壅土培植,经营管理,已有二十多年了。它的枝干稀疏,高不过数尺,笼罩在杂草之中,覆盖在荆棘之下。虽然它的枝干与荆棘杂沓纠缠在一起,但没有改变挺拔耐寒的本性。不过因为杂树的遮蔽覆盖,它毕竟不能自由地伸展生长。我真惋惜它没有生长在高高的山峰上,下临深谷,笼罩日月,映带云霞,而与杂草恶树混杂在这里。这难道是人们所说的事以类聚、物以群分的道理吗?我心中有所感慨,一边叹息,一边就写下这篇赋。它的文辞是: 观察大自然的播植生长,察看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都是在雨露滋润的时候长得繁茂,在霜雪侵袭后变得憔悴衰败。只有庭院中亭亭玉立的柏树,接受大自然的灵气,精纯不变,经过春天它没有增加光彩,经过冬天它又不减少青翠。原来这株柏树初始时高大挺拔,当初根植在高山上,高耸入云,树冠茂密秀丽,下临深谷,笼罩着日月,分散了光彩,俯视着云霞,形成了大片树荫,经过千年后越显得茂盛,乘受一年四季的精气,坚贞之心没有变化。 树根长出新苗,移植到这座庭院里来,高高的树千还没有长成,无人赏识它的贤贞之心。它与杂草荆棘杂处在一起,没有王孙公子的知遇,虽志向正直忠贞,何时才能出头?到了春风吹起,花园里出现美丽的景象,水边长出青苔,平原上铺满平平的青草,道路两旁开满了野花,黄莺在深谷中清脆鸣叫的时候,只能够抚摸着不平静的心口自我安慰,辞谢桃花李花默默无言。到了年终月尽的时候,蓬草在狂风中飘零,愁云从天空涌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环顾周围的杂草树木都衰飒凋零,只有这株浓郁的柏树孤傲地亭亭玉立。忠贞傲寒的高贵品格没有改变,这时才并列于君子之列。姑且提笔写下这篇赋来寄托我的情怀,也许可以不亏损柏树当初的美妤品格。

注释

①元坛:即玄坛,道教斋坛。 ②封植:壅土培植。 ③二纪:二十四年。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 ④扶疏:繁茂分枝貌。 ⑤磊落节目:枝干杂沓纠缠的样子。磊落,众多杂沓貌。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 ⑥翳(yì)荟:遮蔽。蒙茏:覆盖。 ⑦拥肿:隆起不平直。 ⑧方:事。 ⑨喟(kuì)然:叹息貌。 ⑩览:观察。大钧:指天或自然。播化:播植生长。 ⑪殊类:不同种类。 ⑫丸丸:高大挺直。 ⑬醇粹:精纯不杂。 ⑭青阳:春天。 ⑮元英:冬天。 ⑯斯木:指柏树。攸挺:挺拔。攸,语助词,无义。 ⑰新甫:当初。高岑高山。 ⑱干霄汉:直冲天空。 ⑲绝无地:跨越深沟。 ⑳千祀:千年。 ㉑灵根:此指柏树根。 ㉒爰(yuán)植:移植。 ㉓贞心:贞纯之心。 ㉔王孙:王者之孙的后代。 ㉕耿介:光明正大。极:穷尽。 ㉖蘋(pín)末:蘋草的叶尖。 ㉗曲浦:弯曲的水渠岸边。 ㉘耿然:形容心中不安。 ㉙谢:辞谢。 ㉚纪:指年。 ㉛岁云暮止:即岁暮,年终。 ㉜飒然:衰落貌。 ㉝亭亭:耸立貌。 ㉞俪:并列。 ㉟翰:毛笔。 ㊱庶:即庶几,也许可以的意思。善始:即善始善终,始终都好。

《道观内柏树赋》是唐代大臣魏徵创作的一篇咏物赋。此赋文中叙写柏树虽长于丛草之间,芜没于丛棘,然而却能“郁亭亭而孤峙”,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虽处逆境而坚贞不移的品质。全文文气挺拔,语言质朴,托物喻人,借柏寄怀,亦物亦人,浑化无迹。

赏析

这是一篇咏物骈体赋,行文通俗易懂,朴素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文中的柏树形象其实就是作者崇高人格、远大抱负的写照。 此赋托物喻人、借柏寄怀。“原斯木之攸挺,植新甫之高岑”,“灵根再徙,兹庭爰植”,既写庭柏的来历,也表现了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唯丸丸之庭柏,禀自然而醇粹”,“迈千祀而愈茂,秉四时而一心”,“郁亭亭而孤峙。贵不移于本性,方有俪乎君子”,既写庭柏坚贞傲寒的品格,也表现了作者忠贞正直的性格。“高节未彰,贞心谁识”,“徒耿然而自抚,谢桃李而无言”,既写庭柏被人冷落的情景,又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心中块垒不平的愤懑之情。“匪王孙之见知,志耿介其何极”,既写庭柏的希冀,也表现了作者希望有人提携、有人知遇的愿望。句句写柏,亦句句喻人,亦物亦人,浑化无迹。
魏徵

魏徵

魏徵,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 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