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眇眇(miǎo miǎo):微小,这里指观察的角度细微。
- 方舆(fāng yú):指大地,因为古代认为地是方的。
- 苍苍:深青色,这里形容天空的颜色。
- 圜盖(huán gài):指天空,因为古代认为天是圆的,像一个盖子。
- 枢纽(shū niǔ):关键,中心。
- 宅中:居中,指黄帝居于中央。
- 图大:谋划大事,指黄帝规划天下大事。
- 气调:气息的调节,这里指四季的气息变化。
- 四序:四季的顺序。
- 风和:风调雨顺,指风与万物和谐。
- 万籁(wàn lài):自然界中各种声音。
- 祚(zuò):赐福,保佑。
- 明德:光明正大的德行。
- 时雍:时代和谐。
- 道泰:道德昌盛,社会安定。
翻译
微观大地,仰望苍穹。 黄帝至高无上,居中谋划天下大事。 四季气息调和,风与万物和谐共鸣。 赐福于我们的光明德行,时代和谐,道德昌盛。
赏析
这首作品以宏大的视角赞美了黄帝的伟大和其对天下的深远影响。诗中“眇眇方舆,苍苍圜盖”描绘了天地之广阔,而“至哉枢纽,宅中图大”则突出了黄帝的中心地位和其对天下大事的规划。后两句“气调四序,风和万籁”进一步以自然界的和谐来象征黄帝治下的和平繁荣。最后,“祚我明德,时雍道泰”表达了对黄帝光明德行的赞美和对时代和谐、道德昌盛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黄帝的崇高地位和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魏徵
魏徵,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 39篇诗文
魏徵的其他作品
- 《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白帝商音 》 —— [ 唐 ] 魏徵
- 《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赤帝徵音舒和 》 —— [ 唐 ] 魏徵
- 《 郊庙歌辞 享太庙乐章 雍和 》 —— [ 唐 ] 魏徵
- 《 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黄帝宫音雍和 》 —— [ 唐 ] 魏徵
- 《 五郊乐章赤帝徵音肃和 》 —— [ 唐 ] 魏徵
- 《 五郊乐章白帝商音雍和 》 —— [ 唐 ] 魏徵
- 《 横吹曲辞·出关 》 —— [ 唐 ] 魏徵
- 《 道观内柏树赋(并序) 》 —— [ 唐 ] 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