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异。口惜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將肉⑧,而知一钱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濂水。濂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荡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气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气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镇郷气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鹫。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气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气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夏:泛指东方与华夏地区(“夏”念xià)。
  • (bèi):违背,谬误。
  • (lǎo)水:积水。

翻译

  • 当今的君主为什么不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呢?不是古代帝王的法度不好,是因为它不可能被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是经过前代流传下来的,有的人对它进行过增补,有的人对它进行过删减,怎么能够效法呢?即使人们没有对它进行过增补或删减,仍然是不可能效法的。东方与华夏地区的政令,古代和现代的法度,言辞不同,典制也不一样。所以古代的政令有很多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现在的法度有很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不同风俗的百姓,情况与此相似。他们的行为想要相同,但他们的做法却不同。人们的喜好、命令不一致,就像船车、衣帽、滋味、声色的不同。人们都自以为是,反过来又互相指责。天下的学者大多善辩,言辞动听,不求实际,致力于互相诋毁,以取胜为目的。古代帝王的法度,怎么能够效法呢?即使能够得到,仍然是不可以效法的。
  • 凡是古代帝王的法度,都是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的。时代不会和法度一同到来,法度即使现在被制定出来,仍然是不可以效法的。所以要选择古代帝王的现成法度,而效法他们制定法度的依据。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据是什么呢?古代帝王制定法度的依据是人,而自己也是人。所以考察自己就可以了解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了解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可贵的地方在于能够凭借近处的了解远处的,凭借现在的了解古代的,凭借看到的了解没有看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阴影,就可以知道日月的运行、阴阳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冰,就可以知道天下寒冷、鱼鳖躲藏。品尝一块肉,就可以知道一锅食物的味道、一鼎食物的调味。
  •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中设置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军队惊恐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先前他们设置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河的,现在河水已经变化并且上涨了很多,楚国人还是顺着标记渡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现在世上的君主效法古代帝王的法度,与此相似。他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和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符了,却还说这是古代帝王的法度,并且去效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 所以治理国家没有法度就会混乱,死守法度而不改变就会违背事理,违背事理混乱是不能保住国家的。社会变化了,时代发展了,改变法度是适宜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用药也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以前的长寿之人,现在就会成为体弱多病的人了。所以凡是做事一定要依照法度行动,变法的人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像这样的论述,就不会有过错了。不敢议论法度的,是普通百姓;死守法度的,是官吏;顺应时代变化而变法的,是贤明的君主。因此拥有天下的七十一圣,他们的法度都不相同。不是一定要彼此相反,而是时代形势不同啊。所以说:好剑期望它能斩断东西,不期望它是镆铘那样的名剑;好马期望它能日行千里,不期望它是骥骜那样的名马。成就功名,这是古代帝王所期望的“日行千里”啊。
  •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而剑没有前行,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度来治理国家,与此相同。时代已经改变了,而法度没有改变,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是很困难吗?
  • 有个从江边经过的人,看到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扔到江里,小孩哭起来。别人问他原因,他说:“这个小孩的父亲擅长游泳。”他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他的儿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用这样的想法来处理事情,也必然是错误的。楚国的执政者治理国家,与此相似。

赏析

  • 主旨鲜明:本文强调了因时变法的重要性。通过多个事例,如荆人袭宋、楚人涉江、引婴投江等,生动地阐述了时代在变化,法度也应随之改变的道理。如果一味地守旧法,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革,就会导致失败和混乱。
  • 论证有力: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理,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这些事例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读者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 语言生动: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同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变法比作良医治病,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吕不韦

吕不韦

中国战国时代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著名商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后位及秦相,在秦为相十三年。广招门客以「兼儒墨,合名法」为思想中心,合力编撰《吕氏春秋》,有系统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后为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下令将其流放至蜀地(今四川),不韦忧惧交加,于是在三川郡(今河南洛阳)自鸩而亡。 ► 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