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 孔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拼音

译文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图奢糜,居住不贪图安逸,在做事时机敏还在说话时谨慎,靠近道德规范就使自身正派了——可以称得上是喜好学习的人。”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克制和约束一己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人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不够聪敏,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

赏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弘毅:宽宏坚毅。“弘”,hóng。
  • (kuì):盛土的竹筐。
  •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 (ěr):近。

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心甘情愿。”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私利。”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难免流于浮夸。文采和质朴恰当结合,这才是君子。”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宽宏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难道不是很遥远吗?”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继续进行,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情思,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敏捷,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赏析

《论语》十二章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诸多思想精华。这些言论涉及到道德、人生追求、为人处世等方面。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突出了仁德是礼乐的基础。“朝闻道,夕死可矣”体现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确区分了君子与小人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教导人们要自我修养,如见贤思齐、自我反省。还阐述了坚持和努力的意义,如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对“恕”的强调也表达了一种宽容和理解他人的精神。对于学习《诗经》的意义也有所阐述。另外,关于君子的品德和好学的标准也给出了明确的观点。这些章句言简意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