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癖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拼音

译文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 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注释

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征收赋税。雕,同雕,画。雕墙,这里指修筑豪华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 宰夫:厨子。胹(ér):煮,炖。熊蹯(fán):熊掌。 寘(zhì):通置畚(běn):筐篓一类盛物的器具。 载:装车。 赵盾:赵衰之子,晋国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士季:士为之孙,晋国大夫,名会。 不入:不采纳,不接受。 三进:始进为入门,再进为由门入庭,三进为升阶当霤。及:到。溜:霤,屋檐下滴水的地方“。 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荡》。靡:没有什么。初:开端。鲜:少。克:能够。终:结束。 赖:依。 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烝民》。 衮(gǔn):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阙:同“缺”,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贤臣。 衮:指君位。 骤:多次。 鉏麑(chúní):晋国力士。贼:刺杀。 辟:开着。 盛服:穿戴好上朝的礼服。 假寐:闭目养神,打盹儿。 主:春秋战国时期称卿大夫为主。 饮(yin):给人喝,使动用法。 伏:埋伏。甲:披甲的士兵。 右:车右。提弥明:晋国勇士,赵盾的车右。 趋登:快步上殿堂。 三爵:三巡。爵:古时的酒器。 嗾(sǒu):唤狗的声音。獒(áo):猛犬。 死之:为之死。之:指赵盾。 田:通“畋”打猎。首山: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舍,住一晚。翳(yì)桑:首山附近的地名。 灵辄:人名,晋国人。 食(sì)之:给他东西吃。 宦(huàn):外出学习为宦之事。 遗(wèi):送给。 箪(dān):盛饭的圆筐。食:饭。 橐(tuó):两头有口的口袋,用时以绳扎紧。 与:参加,介:甲指甲士。 赵穿:晋国大夫,赵盾的堂兄弟。 大史:太史,掌纪国家大事的史官。这里指晋国史官董狐。书:写。 竟:同“境”。贼:弑君的人,指赵穿。 乌呼:感叹词,同“呜呼”,啊。 怀:眷恋。诒:同‘贻”,给。伊,指示代词,那个。 良史:好史官。书法:记事的法则。隐:隐讳,不直写。 恶:指弑君的恶名。 逆:迎,公子黑臀:即晋成公,文公之子,襄公之弟,名黑臀。 武宫:晋武公的宗庙,在曲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行君道。
  • 彫墙:雕刻着花纹的墙壁。“彫”同“雕”。
  • 宰夫:厨师。
  • 胹(ér):煮。
  • 熊蹯(fán):熊掌。
  • 寘(zhì):放置。
  • 畚(běn):畚箕。
  • 士季:名会。
  • 稽首:古时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 麑(ní):小鹿,这里指晋灵公派去刺杀赵盾的武士。
  • :当差。
  • 提弥明:赵盾的车右。
  • 嗾(sǒu):唤狗的声音。
  • 獒(áo):凶猛的狗。
  • 宣子:即赵盾。
  • 翳(yì)桑:地名。

翻译

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装饰宫墙。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厨师炖熊掌没有炖熟,就杀了他,放在畚箕里,让宫女们用头顶着经过朝堂。赵盾和士季看见了死人的手,便询问其中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进谏,士季说:“如果您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如果他不听,您再接着进谏。”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晋灵公才理睬他并说:“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像这样,那么能够改正过错的人就很少了。国君您能有好的结果,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难道只是臣子们有了依靠。又说:‘周宣王的卿士仲山甫能补救过错。’这就是说能够改正过错。国君您能改正过错,君位就不会废黜了。” 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的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烦,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看见赵盾卧室的门已经开了。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就坐着闭目养神。鉏麑退了出来,慨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其父移居鲁国并世代担任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後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