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 蹇叔哭师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拼音

所属合集

#古文观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殡:停放灵柩。
  • 卜偃:掌管卜筮的官员。
  • 过轶:超越,这里指出兵袭击。
  • 杞子:秦国大夫。
  • 管:钥匙。
  • 蹇叔:秦国老臣。
  • 悖心:叛逆之心。
  • 孟明、西乞、白乙:均为秦国将领。
  • 中寿:中等寿命。
  • (xiáo):山名。

翻译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庚辰这一天,将要在曲沃停放灵柩。离开绛城时,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偃让大夫们下拜,说:“国君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国边境,如果攻击他们,一定会取得巨大胜利。”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告诉秦国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郑国。”秦穆公去询问蹇叔。蹇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这样可以。军队疲劳力气耗尽,远方的君主又有了防备,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必定会知道。辛辛苦苦却没有所获,一定会产生叛逆之心。况且行走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不接受他的意见。召见孟明、西乞、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能看到军队出征却看不到它归来啊。”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到中等寿命,你坟上的树都已经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也在军队里,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一定在崤山抵御军队,那里有两座山陵。它的南陵,是夏后皋的墓地;它的北陵,是文王躲避风雨的地方,一定会死在这中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于是向东进发。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秦穆公在得到杞子的情报后,不顾蹇叔的劝阻执意出兵郑国,蹇叔预感此去凶多吉少而痛哭流涕。文中卜偃的占卜预示了战事,增添了神秘色彩。蹇叔对劳师袭远的分析很有道理,体现出他的远见卓识。秦穆公不听劝告,反映出他的急切和自信。这段情节为后面秦军的遭遇埋下了伏笔。整体情节紧凑,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不同态度和性格特点。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其父移居鲁国并世代担任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後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