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拼音

译文

上篇 第一节:无极而太极。 极,言对待之极至也。与‘仪’类同,然仪以用身外易知,极乃天地造化之极,有自于其中,难以言也,故异之。 无极,极化谓太极,去极化达无极。两极并举,对立之成也。两极调和谓中,然中庸,非此无极也,中庸之尽也必以此,故以异乎彼者言之于道源也。道者万物玄同圆觉之修,尽归者此无极也。所谓无极,即非无极,是谓无极,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谓凡夫。 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有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有”。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一气分而阴阳判。”(《观物外篇》),刘牧曰:“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易数钩隐图》) 无极而太极,不明此而修者,必不得至易之门,谨此。 第二节: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动而生阳,是本自非动也。本自非动不谓静,有以别于后之谓静也。 一动一静,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观之谓一阴一阳。若非一之,则其一体而运,非相,非非相。为以一之,故得互为其根,成就两仪。两仪立,阳变阴合,化中偏正,万象成焉。 第三节: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阳变阴合,化中偏正有差,万象成焉。如于道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乃阴阳归极中也,偏正出万象。 五气(气):水、火、木、金、土。 四时(质):木、火、土、金、水。 气质并行,是生万化也。 五行一阴阳也,……:此明于生化之道,破五行相归阴阳,阴阳非相即归太极,极亦非,是则无极。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一其性者是取定相而定之,故有以分之;所谓定相,即非定相,故得五行之周行也。 第四节: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无极之真者,非动,非非动之体也。 二五者,五气、四时也。二五之精者,精微稽极,感化之体也。 妙,玄玄所成也。通书之言‘几’者,当谓于此。 凝,凝滞,是成相体也。 乾坤、男女,分列《周易》上、下篇。序卦传有以述焉,是明于此四者,非二也。 道,乃述于此图上下通达之行也。故‘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明其行行之谓也。 第五节: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二气者:乾坤,天地之气也;男女,阴阳之气也。 化生万物之理,乃二气变合之道也。 生生之谓,乃各为阴阳、天地之效而变化也,是得无穷。所谓天地、男女者,即非天地、男女,是谓天地、男女。 第六虚节: 上述五节,可列五行欤?下亦一五节,其亦可列一五行欤?存之。 下篇 第一节: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上篇言大象,此处究小宇也,形异理同。 惟人者,自居故成万执。灵秀为人,得者可造化,可成归。 一形一神,神变形合。善恶秉阴阳,万事类万物。 感动者,‘非幡非风,仁者心动’也。 此可谓‘生生’。 第二节: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人极类太极。人极之先,不惟人得之。 中正,何非中庸,法于无极。仁义乃成生生之易,法于阴阳。非动,非非动之体,有似于静,故主静焉。 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圣人合之,成三之蕴也。调和之,尽象穷理。 此可谓之‘离明’。 第三节: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吉凶生大业。 定吉凶者,明悖逆顺成也,以之一人性。 此可谓‘顺逆’。 第四节: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天地人三才立矣,行于大化。 言道者,乃以明道之所成与归欤?! 原始,还原本始。反终,返终也。终始本一,至矣。 死生之说,历死生修者知之,吾等不知也。知之修练,谓之圣人。 此谓‘修道’。 第五节: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大者达也。易者死生反类之变也。本立而道生。 斯,化道也。其,通途。至,一行也。矣,止于至善。 此谓‘无形’。 第六虚节: 全书二百五十字,去一自,二百四十九字。 图与书: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 余续博注 原图本是“动阳”与“静阴”,而“阳动”、“阴静”则为朱熹所改。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庄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 “形而上者是理,形而下者是物”(《朱文公易说》)。以其不紊而言,则谓之理。 明曹端,读《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周敦颐

周敦颐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 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