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七日十八日大雨闻贼欲降

· 方回
谁遣青天变漏天,人閒无复有平田。 女娲鍊石端何物,子产禜龙未必然。 死徙衔冤终不雪,生存忍饿更堪怜。 腐儒自笑穷今极,旬月曾无一醉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青天:晴朗的天空。
  • 漏天:比喻连绵不断的雨天,如同天空漏了一样。
  • 人閒:人间,人们居住的地方。
  • 平田:平整的田地。
  • 女娲鍊石: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比喻修复或补救。
  • 端何物:究竟是什么。
  • 子产禜龙: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禜龙指祭祀龙神以求雨,这里指子产的求雨仪式。
  • 未必然:未必如此,不一定有效。
  • 死徙衔冤:死去的人带着冤屈。
  • 生存忍饿:活着的人忍受饥饿。
  • 腐儒:指迂腐的读书人。
  • 穷今极:穷困到极点。
  • 旬月:十天到一个月的时间。
  • 一醉眠:一次醉酒后的睡眠。

翻译

是谁让晴朗的天空变成了连绵不断的雨天,人间再也看不到平整的田地。 女娲炼石补天,究竟是用什么材料,子产祭祀龙神求雨,也未必真的有效。 死去的人带着冤屈,终究得不到昭雪,活着的人忍受饥饿,更是可怜。 我这个迂腐的读书人,自嘲穷困到了极点,十天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次醉酒后的安眠。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连绵大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苦,以及诗人对这种天灾人祸的无奈和悲愤。诗中运用了女娲炼石和子产禜龙的典故,表达了对天灾无法控制和人为努力未必有效的感慨。最后,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作为读书人的穷困和无奈,以及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反映了元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