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杂书三十首

· 方回
世称陶谢诗,陶岂谢可比。 池草固未彫,阶药已颇绮。 如唐号元白,白岂元可拟。 中有不同处,要与分朴诡。 郑圃赵昌父,颍川韩仲止。 二泉岂不高,顾必四灵美。 咸潮生姜门,虾蜞以为旨。 未若玉山雪,空铛煮荒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陶谢:指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位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 池草:池塘边的草。
  • (diāo):雕琢,这里指草木凋零。
  • 阶药:台阶旁的药草。
  • (qǐ):美丽,华丽。
  • 元白:指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 朴诡:朴实与诡异,指风格的不同。
  • 郑圃:地名,指郑国的园圃。
  • 赵昌父:人名,可能是当时的文人。
  • 颍川:地名,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 韩仲止:人名,可能是当时的文人。
  • 二泉:指两个泉水,具体指代不明。
  • 四灵:指古代传说中的四种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 咸潮:指海水。
  • 生姜门:可能指某种与生姜相关的门派或风格。
  • 虾蜞(xiā qí):一种小型的螃蟹。
  • :美味。
  • 玉山雪:比喻高洁纯净。
  • (chēng):古代的一种锅。
  • 荒荠(jì):野生的荠菜。

翻译

世人常将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相提并论,但实际上陶渊明的诗岂是谢灵运所能比拟的。池塘边的草虽然还未凋零,但台阶旁的药草已经非常美丽。就像唐代的元稹和白居易,白居易的诗岂是元稹所能比拟的。他们的诗中有不同之处,要分别其朴实与诡异的风格。郑国的园圃中有赵昌父,颍川有韩仲止,这两个泉水岂不是很高洁,但人们却一定要赞美四灵。海水中的生姜门,以虾蜞为美味,但这不如玉山上的雪,用空铛煮野生的荠菜来得高洁纯净。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谢灵运、元稹、白居易等古代诗人的比较,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风格的独特见解。诗中,“池草”与“阶药”的对比,以及“元白”与“朴诡”的区分,都显示了诗人对于诗歌美学的深刻理解。后半部分通过对“二泉”与“四灵”的评价,以及对“咸潮生姜门”与“玉山雪”的比较,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高洁纯净之美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于诗歌艺术的独到见解和崇高追求。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