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分水岭

· 方回
转山五七里,涉涧十百所。 碎石铁蒺藜,锐石木龃龉。 岂但行人难,亦复念我马。 水涸尚自可,况乃值过雨。 正月春气动,江南异北土。 崖溜一已滴,奔湍怒如鼓。 缅怀十载前,荆蜀及湓渚。 大阃走铃檄,杂遝混民旅。 此驿既已废,十步九榛莽。 军行不赍粮,所至赖钞掳。 中产得几家,迁避入深坞。 穷户无一物,草棘障环堵。 前冈二客来,望我百步许。 意其为武夫,疾走蔽险阻。 人情既可见,避兵如避虎。 矧肯治私道,筑削费杵斧。 丛篁鸣野鸟,黯黯天欲雨。 老矣为此游,作诗记良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碎石铁蒺藜:碎石像铁蒺藜一样尖锐。铁蒺藜(jí lí):古代的一种防御工具,形似蒺藜,用铁制成,用于阻碍敌人。
  • 锐石木龃龉:锐利的石头和木头相互摩擦。龃龉(jǔ yǔ):牙齿不齐,比喻事物间的摩擦或不和谐。
  • 崖溜:山崖上的水流。
  • 奔湍:急速的河流。
  • 大阃:大门的门槛,这里指重要的关口或要塞。
  • 杂遝:杂乱无章。
  • 榛莽:杂草丛生。
  • 赍粮:携带粮食。
  • 钞掳:掠夺。
  • 环堵:四周的墙壁。
  • 矧肯:何况。
  • 丛篁:竹林。

翻译

转过山头,行进五七里,穿越涧谷,经过十百处。碎石尖锐如铁蒺藜,锐石与木头相互摩擦。不仅行人艰难,也让人担忧我的马匹。水流干涸时还好,更何况是刚下过雨。正月里春气萌动,江南与北土大不相同。山崖上的水滴一旦落下,急速的河流便如鼓声般汹涌。回忆十年前,荆蜀及湓渚之地。重要的关口传递着紧急文书,杂乱无章地混杂着民旅。此驿站已经废弃,十步之内尽是杂草丛生。军队行进没有携带粮食,所到之处依赖掠夺。中产之家只剩下几户,迁徙避难进入深山坞。贫穷的户家一无所有,草棘环绕着简陋的住所。前山岗上有两位客人来访,望见我百步之遥。猜想他们是武夫,急忙走避险阻。人情可见一斑,避兵如同避虎。何况他们不肯修治私道,筑路削石费尽杵斧。竹林中野鸟鸣叫,天空黯淡似要下雨。老矣为此游历,作诗记录这艰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方回在鄱阳分水岭的艰辛旅程,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旅途的艰难和时代的动荡。诗中“碎石铁蒺藜,锐石木龃龉”等句,生动地表现了道路的险阻,而“大阃走铃檄,杂遝混民旅”则反映了社会的混乱。诗人的感慨不仅在于旅途的困苦,更在于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受。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旅途艰辛的深刻体验。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