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图引为赵达夫作

· 方回
识本色人须本色,臭味论心不论迹。 青莲居士浣花老,画像有人能画得。 非陈无己黄鲁直,看画题诗难落笔。 醉翁万代文章伯,中年偶堕滁阳谪。 琅琊山亭酿泉酒,翁心不醉醉宾客。 庆历朝廷天清明,谁张党论摇升平。 禽鸣不知人之乐,党论无乃犹禽鸣。 一时人乐从太守,交错觥筹送杯酒。 乐其所乐翁来思,宾客欢哗终不知。 既是宾客尚不知,画工焉得而画之。 彼弈者弈射者射,摇毫臆度丹青解。 醉翁醉态尚难摹,翁心乐处如何画。 皆山一曲吾能歌,童而习之今鬓皤。 翰墨世无苏老坡,奈此图中风景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本色:本来的面貌或性格。
  • 臭味:这里指志趣相投。
  • 青莲居士:指李白,号青莲居士。
  • 浣花老:指杜甫,因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有草堂。
  • 陈无己:陈师道,字无己,宋代诗人。
  • 黄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宋代诗人。
  • 文章伯:文章大家。
  • 滁阳:地名,今安徽滁州。
  • 琅琊山:山名,位于安徽滁州。
  • 酿泉酒:用泉水酿造的酒。
  • 庆历:宋仁宗年号。
  • 党论:指政治上的派系之争。
  • 禽鸣:鸟叫声,比喻无意义的争论。
  • 觥筹:酒杯和计数的筹码,这里指宴会上的酒器。
  • 交错:交叉错杂。
  • 摇毫:挥毫,指绘画。
  • 臆度:主观推测。
  • 丹青:绘画艺术。
  • 鬓皤:鬓发斑白。

翻译

识人须看其本色,志趣相投重在心意而非表面。李白和杜甫,有人能画出他们的像,但非陈师道和黄庭坚,看画题诗却难以下笔。醉翁是万代文章大家,中年时偶遭滁阳贬谪。琅琊山的亭子里酿泉酒,醉翁心不醉,醉的是宾客。庆历年间朝廷清明,谁会掀起党争动摇太平。禽鸟不知人的乐趣,党争岂不也如禽鸟鸣叫般无意义。一时人们乐意跟随太守,酒杯交错,送酒助兴。太守乐其所乐,宾客欢声笑语,终究不知太守心意。既然宾客尚且不知,画工又怎能画出太守的心境。下棋的人下棋,射箭的人射箭,挥毫作画,主观推测,丹青技艺虽高,但醉翁的醉态尚且难摹,他的乐处又如何画得。我都能唱出皆山一曲,自幼习得,如今鬓发已斑白。翰墨世界无苏东坡,奈何这图中的风景。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醉翁亭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醉翁(欧阳修)的敬仰与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感慨。诗中,“识本色人须本色”一句,强调了识人应看其本质,而非表面现象。通过对醉翁的描写,表达了对其文章才华的赞赏,同时也隐含了对当时政治斗争的不满。诗末提及自己能唱皆山一曲,却无奈于画中风景,流露出对苏东坡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也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