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伯起入都二首

· 方回
元侯可文学,未壮冠貂蝉。 之子观光日,前修致政年。 芹宫堪注拟,瓜戍尚迟延。 定有群公荐,班行缀集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元侯:原指诸侯之长,后泛指有才德之人。
  • 未壮冠貂蝉:未到壮年就已戴上貂蝉冠,指尚未到高级官员的年纪。
  • 之子:这个人,指张伯起。
  • 观光:指到京城观摩学习,寻求发展机会。
  • 前修:前贤,指先前的贤人。
  • 致政:指退休或辞官。
  • 芹宫:指学宫,即学校。
  • 瓜戍:指守卫边疆的职务,这里比喻等待任命。
  • 迟延:拖延,延迟。
  • 群公荐:指多位高官推荐。
  • 班行:指朝班的行列,即朝廷官员的行列。
  • 缀集贤:指成为集贤院的成员,集贤院是元代的一个学术机构。

翻译

有才德的人可以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虽然还未到壮年,但已戴上象征高级官员的貂蝉冠。这位张伯起先生,正是在观摩学习的年纪,而前贤们往往在这个年纪选择退休。他在学宫中有着注定的位置,但守卫边疆的职务还在拖延。定会有许多高官推荐他,使他位列朝廷官员的行列,成为集贤院的一员。

赏析

这首诗是方回送别张伯起入都时所作,表达了对张伯起才华和前途的肯定与祝愿。诗中“元侯可文学”一句,即是对张伯起文学才能的认可。而“未壮冠貂蝉”则暗示张伯起虽年轻,但已具备高级官员的潜质。后文通过对“观光日”、“芹宫”、“瓜戍”等词语的运用,描绘了张伯起即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预言他将会得到朝廷的重视和提拔。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对时代才俊的赞赏与期待。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