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郭澹溪

· 方回
赫日烧空暍欲死,诗来如向雪中看。 古罍出土铜声尽,明月浮空贝影寒。 江海岂无鸥作社,头颅安得鹖为冠。 会须弃置人间事,同向秋风觅钓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赫日:炽热的太阳。赫,音hè,显著,盛大。
  • 烧空:形容太阳的热力强烈,仿佛能烧灼空气。
  • :音yē,中暑,受暴热。
  • 古罍:古代的酒器,这里指出土的古代文物。罍,音léi。
  • 铜声尽:指古罍出土后,其铜质的声音已经消失,比喻古物的历史痕迹。
  • 明月浮空:明亮的月光悬挂在空中。
  • 贝影寒:贝壳的影子显得清冷。
  • 鸥作社:指与鸥鸟为伴,比喻隐居生活。
  • 头颅安得鹖为冠:头颅怎能戴上鹖鸟羽毛做的冠,鹖,音hé,一种鸟。这里比喻不愿做官。
  • 会须:应当,必须。
  • 人间事:尘世间的纷扰事务。
  • 觅钓竿:寻找钓鱼的工具,比喻追求隐逸的生活。

翻译

炽热的太阳仿佛要将空气烧灼,我几乎中暑而死,此时读到你的诗,就像在雪中看到清凉。 出土的古罍,铜质的声音已消失,明亮的月光下,贝壳的影子显得格外清冷。 江海之中,难道没有鸥鸟与我为伴吗?我的头颅怎能戴上那官场的鹖冠? 应当抛弃这尘世间的一切事务,一同在秋风中寻找那钓鱼的竿。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炎热的夏日与清凉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厌倦。诗中“赫日烧空暍欲死”与“诗来如向雪中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意带来的心灵慰藉。后联以古罍、明月等意象,进一步以物喻志,表达了对简朴自然生活的渴望。尾联“会须弃置人间事,同向秋风觅钓竿”直抒胸臆,展现了诗人决心远离尘嚣,追求心灵自由的坚定态度。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