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斋秋感二十首

· 方回
蛇鼠必夜出,鸱鸮以暗鸣。 有时亦不然,白昼或纵横。 风俗昔忠厚,文物当承平。 一夫负微慝,不逃清议评。 古道□□丧,时危惊乱兵。 奸黠逞所为,气骄货宝盈。 一有指与讥,祸患可立生。 儒士菜色面,仰天但吞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蛇鼠:这里比喻小人或恶人。
  • 鸱鸮(chī xiāo):即猫头鹰,常用来比喻恶人或不祥之物。
  • 暗鸣:在暗中鸣叫,比喻恶人在暗中活动。
  • 承平:指社会安定,没有战乱。
  • 微慝(tè):小的罪恶或过错。
  • 清议:公正的舆论。
  • 古道:古代的道德准则或风俗。
  • 奸黠(xiá):狡猾奸诈。
  • 菜色: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脸色。
  • 吞声:不敢出声,形容极度悲痛或恐惧。

翻译

蛇和鼠必定在夜间出没,猫头鹰也在暗中鸣叫。但有时情况并非如此,它们也会在白天横行霸道。风俗曾经是忠厚的,文物也应当在和平时期得到传承。即使一个人犯下微小的过错,也不会逃避公众的公正评价。古代的道德准则似乎已经丧失,时局动荡让人惊恐于混乱的军队。狡猾奸诈之人肆意妄为,气势嚣张,财富充盈。一旦有人指出或讥讽,祸患便可能立即发生。儒士们面色如菜,仰望天空,只能默默吞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通过蛇鼠、鸱鸮等动物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恶势力的横行和道德的沦丧。诗中对比了过去忠厚的风俗和现在混乱的时局,表达了对古道丧失的哀叹和对时局的不满。儒士的形象则反映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无奈和悲愤。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道德回归的深切期盼。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