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致用院李同知论海舶
注释
- 耒耜 (lěi sì):古代的农具,耒是犁,耜是锄。
- 懋迁 (mào qiān):贸易,交易。
- 碣石 (jié shí):地名,在今河北省。
- 海岱 (hǎi dài):地名,指东海和泰山一带。
- 陶甄 (táo zhēn):比喻治理国家。
- 虞衡 (yú héng):古代官名,掌管山泽。
- 什一 (shí yī):十分之一,指税收。
- 裒益 (póu yì):增减,调整。
- 朘 (juān):减少,缩减。
- 管商 (guǎn shāng):指管仲和商鞅,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 茕独 (qióng dú):孤独无助。
- 封君 (fēng jūn):封建时代的君主。
- 赪农 (chēng nóng):指辛勤劳动的农民。
- 涟 (lián):泪水。
- 矧 (shěn):何况。
- 贾舶 (gǔ bó):商船。
- 南琛 (nán chēn):指南方的珍宝。
- 屑屑 (xiè xiè):琐碎,小气。
- 锱铢 (zī zhū):极小的数量。
- 玑璇 (jī xuán):比喻重要的职位或权力。
- 瘼瘨 (mò diān):疾病,痛苦。
- 胝胼 (zhī pián):因劳动而生的老茧。
- 乾乾 (qián qián):勤奋不懈。
- 培埏 (péi yán):培养,培育。
- 枢轴 (shū zhóu):比喻关键或中心。
- 奎壁 (kuí bì):星宿名,比喻重要的位置。
- 蹄筌 (tí quán):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
- 悁 (yuān):忧愁。
- 堧 (ruán):岸边。
翻译
《易经》用于指导民众生活,始于伏羲和神农时代。农具的发明促进了人口的聚集,贸易也随之繁荣。公私之间没有矛盾,根本和末节都处理得当。古人治理国家的方法,是平衡各种利益,不偏不倚。最初大禹制定贡赋,不仅限于中原地区。四海之内都有贡赋,不避远边之地。碣石位于冀州之右,东海和泰山相连。并非珍视远方的宝物,而是治国之道归于治理。成周时期制定国家财政,大部分记载在《周官》中。山泽的管理和商业,为何不放弃末利?开国时的艰难,税收仍希望减免。调整和增减有其道,公功可达到皇天。后世儒者不知学,说理多虚玄。生财不明大道,民命日益减少。管仲和商鞅是始作俑者,弊端遗留千年。渔盐尚且抑制末业,为何还要诱导开垦田地?怀念清廉,孤独无助令人哀怜。封君独占半数赋税,公私都受煎熬。寒机冻女手,汗粒染红农肩。织衣不上身,舂粟不下咽。可怜的力田之家,欲言泪先流。何不放弃而去,追逐末利百千。何况商船之人,入海如登仙境。远至象牙之地,深入骊珠之渊。大贝与南琛,错落万斛船。取之不伤人,用之无过失。为何不明轻重,琐碎计较。锱铢必较,漏网之鱼吞船。安得体国之臣,为天掘取玑璇。上资国脉长寿,下拯民病痛苦。朝夕禹贡之志,甘愿吃苦耐劳。九年不入门,千古谁与贤。更想公旦之心,待旦尤勤奋。世俗吝啬与骄傲,丝毫不受牵绊。所以泰和治世,常在虞周之前。此道久已失传,利欲充斥人心。岂曰治不及,曾是心无传承。明公中州之杰,自是天分全。学问甚深厚,愿力还精坚。普物不劳功,无欲心湛然。维此一枢轴,实秉大化权。如天有北斗,物物归玑璇。帝念南海之民,风化旧所宣。皇皇风霜节,炳炳奎壁躔。纤微亦不浼,阖散有大权。利用六府修,制用九府圜。古人不可作,得意皆蹄筌。谁哉识治本,理此大化弦。三代事寂寞,念之中心悁。书生武夷客,偶此来海堧。使者采风谣,诗歌寓惓惓。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古代治国理念的回顾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展现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诗中,作者赞扬了古代的治国之道,如大禹的贡赋制度和成周的国用规划,同时批评了后世儒者的虚玄之谈和现实中的利欲熏心。通过对古代与现代的对比,作者表达了对清明政治和公正社会的渴望,以及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同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崇高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