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将军诗

· 杨载
交趾小蛮夷,去国将万里。 土产无异物,其人状如鬼。 湿热生瘴气,疾者无不死。 天兵虽南征,弃之良有以。 往年鄂州省,绥靖失其理。 交驰赤白囊,来告犯边鄙。 遣人觇虚实,在廷孰可使。 矫矫刘将军,一旦备行李。 有才兼文武,不但善弧矢。 深入险恶地,限敌才一水。 介者数百人,视之若蝼蚁。 移文至其国,诘问事终始。 指摘中利害,文辞更深美。 报书礼甚恭,敝邑何敢尔。 疆吏争怨隙,搆煽乃为此。 贿赂却勿受,足以振纲纪。 威声闻远方,一边祸为弭。 国家方全盛,武备不可弛。 如此将帅才,宜歌宿卫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交趾:古地名,今越南北部。
  • 小蛮夷: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轻蔑称呼。
  • 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古人认为是瘴疠的病源。
  • 天兵:指朝廷的军队。
  • 鄂州省:指当时的行政区域,今湖北一带。
  • 绥靖:安抚,平定。
  • 赤白囊:古代传递紧急军情的文书袋。
  • (chān):窥视,侦查。
  • 矫矫:英勇出众的样子。
  • 行李:此处指使者。
  • 弧矢:弓箭,代指武艺。
  • 介者:士兵。
  • 搆煽:煽动,挑拨。
  • :消除,停止。

翻译

交趾是个边远的小地方,距离国都万里之遥。那里土地贫瘠,没有什么特别的物产,那里的人长得像鬼一样。由于湿热,那里产生了瘴气,生病的人往往无法幸存。朝廷的军队虽然南征,但最终还是放弃了那里,这是有原因的。

在鄂州省,曾经因为安抚不当而失去了治理。紧急军情文书传来,报告敌人侵犯边境。朝廷派人去侦查虚实,但朝中谁能胜任这个任务呢?这时,英勇出众的刘将军,一旦被任命为使者。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擅长弓箭。他深入险恶之地,与敌人仅一水之隔。他带领的数百士兵,在敌人眼中如同蝼蚁一般。

他向交趾国发出文书,质问事情的始末。他的指摘切中要害,文辞更是深邃优美。交趾国的回信非常恭敬,表示不敢如此无礼。边境的官员因为争斗和煽动而制造了这些事端。刘将军拒绝接受贿赂,足以振兴纲纪。他的威名远扬,一边的祸乱也因此平息。

国家正处于全盛时期,武备不可松懈。像刘将军这样的将帅之才,应该被歌颂为宿卫士。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刘将军的赞颂,展现了他的英勇和才智。诗中详细描述了刘将军深入敌境、处理外交事务的情景,突出了他的文武双全和忠诚正直。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边疆的复杂局势和朝廷的决策。通过对刘将军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武备的重视和对英勇将帅的崇敬。

杨载

杨载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杨载先祖杨建为浦城人,父杨潜,南宋诸生。杨载生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丧父,徙居杭州,博涉群书,赵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复科举,登进士第,授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林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岁。载以文名,自成一家,诗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杨仲弘诗》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