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废寺

白社寥寥度岁华,客来犹记话分茶。 桥横山郭前溪路,树隔厨烟何处家? 官马放归门径草,野僧移去石泉花。 荒原相接多邻冢,祭扫人还噪暮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白社:指隐士的居所。
  • 寥寥:形容非常稀少。
  • 度岁华:度过时光。
  • 分茶:品茶。
  • 厨烟:厨房的炊烟。
  • 官马放归:指官府的马匹被放归自然。
  • 门径草:门前小路上的草。
  • 野僧:指在野外的僧人。
  • 石泉花:石缝中流出的泉水旁的花。
  • 邻冢:邻近的坟墓。
  • 祭扫人:前来祭祀和扫墓的人。
  • 噪暮鸦:黄昏时乌鸦的叫声。

翻译

隐士的居所稀少地度过了岁月,客人来访时还记得一起品茶的时光。 桥横跨在山城前的溪路上,树影隔开了厨房的炊烟,不知是哪一家的景象? 官府的马匹被放归,门前的小路上长满了草,野外的僧人迁移,石缝中的泉水旁的花儿也随风摇曳。 荒凉的原野与许多邻近的坟墓相连,前来祭祀和扫墓的人们,黄昏时分,乌鸦的叫声此起彼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荒凉而静谧的东林废寺景象,通过对比往昔的繁华与现今的荒凉,表达了时光流转、人事无常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白社”、“分茶”、“厨烟”等,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荒废的寺庙之中,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哀愁和无尽的思绪。

李孝光

李孝光

元代文学家、诗人、学者,初名同祖,字季和,号五峰,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隐居雁荡山五峰下,从学者众。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七年,进《孝经图说》,擢升秘书监丞。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辞职南归,途中病逝同州(陕西大荔),享年六十六岁。与杨维桢并称“杨李”。笃志复古,法古人而不趋世尚,非先秦两汉语弗道。著有《五峰集》十一卷。 ► 2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