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物态时情:指社会风气和人情世态。
- 难重陈:难以再次陈述或表达。
- 夫君: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即将赴任的朋友。
- 莫伤春:不要因为春天的逝去而感到悲伤。
- 知己:了解自己、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 才子:有才华的男子。
- 何堪:怎能忍受。
- 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探问情况或参与某事。
- 万转:形容路途遥远曲折。
- 蜀国:指古代的蜀地,即今天的四川一带。
- 珠翠:指妇女的饰物,这里比喻美丽的女子。
- 褒人:指褒中地区的人。
- 海棠花谢:海棠花凋谢,象征春天的结束。
- 东风老:东风减弱,春天的气息消退。
- 京都:指长安,唐朝的都城。
- 共苦辛:共同经历艰辛。
翻译
社会风气和人情世态难以再次陈述,我的朋友,你此去不要因为春天的逝去而感到悲伤。 男儿只要有了解自己的知己,有才华的男子又怎能忍受去探问世事呢? 路途遥远曲折,通往蜀国的江山,你将看到两行美丽的女子迎接褒中的人。 当海棠花凋谢,东风减弱,春天的气息消退时,应该会想起我们曾在京都共同经历的艰辛。
赏析
这首诗是罗隐送别朋友赴任褒中时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的勉励和不舍之情。诗中,“物态时情难重陈”一句,既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失望,也暗示了朋友此去将面临的复杂环境。后文通过对“知己”和“才子”的讨论,强调了真正的男儿应该追求的是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契合,而非世俗的纷扰。末句以海棠花谢、东风老为喻,寄寓了对朋友未来的思念和祝愿,同时也流露出对共同经历的怀念。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罗隐诗歌的独特魅力。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