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望山僧院

· 罗隐
巉巉危岫倚沧洲,闻说秦皇亦此游。 霸主卷衣才二世,老僧传锡已千秋。 阴崖水赖松梢直,藓壁苔侵画像愁。 各是病来俱未了,莫将烦恼问汤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巉巉(chán chán):形容山势险峻。
  • 危岫(wēi xiù):高耸的山峰。
  • 沧洲:指水边的地方,这里指僧院所在之地。
  • 秦皇:秦始皇。
  • 霸主:指秦始皇。
  • 卷衣:指帝王的衣服,这里比喻权力的更迭。
  • 二世:指秦二世,秦始皇的儿子。
  • 传锡:指僧人传法。
  • 千秋:千年,比喻时间长久。
  • 阴崖:背阳的山崖。
  • 水赖:水流依附。
  • 松梢:松树的尖端。
  • 藓壁:长满苔藓的墙壁。
  • 画像:指壁画或石刻的画像。
  • 汤休:指汤,古代传说中的圣王,这里比喻贤明的君主。

翻译

险峻的山峰依傍着水边的僧院,听说秦始皇也曾来此游览。 霸主的权势只传了两代,而老僧传法却已历经千年。 背阳的山崖上,水流依附着直立的松梢,苔藓覆盖的墙壁上,石刻画像似乎带着愁容。 各自的疾病都未痊愈,不要将烦恼去问贤明的君主。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秦望山僧院的描绘,对比了秦始皇的短暂霸业与僧人传法的恒久不息。诗中“巉巉危岫”与“沧洲”形成对比,突出了山势的险峻与僧院的宁静。后两句通过“霸主卷衣才二世”与“老僧传锡已千秋”的对比,表达了权力更迭的短暂与佛法传承的长久。末句以“病来俱未了”暗示人生烦恼的无常,而“莫将烦恼问汤休”则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烦恼的向往。

罗隐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