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桥

· 罗隐
村桥酒旆月明楼,偶逐渔舟系叶舟。 莫学鲁人疑海鸟,须知庄叟恶牺牛。 心寒已分灰无焰,事往曾将水共流。 除却思量太平在,肯抛疏散换公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酒旆(pèi):酒旗,古代酒店的招牌。
  • 偶逐:偶然跟随。
  • 渔舟:捕鱼的小船。
  • 系叶舟:系着像叶子一样的小船。
  • 鲁人疑海鸟:指《庄子》中的故事,鲁侯以养马的方式养海鸟,结果海鸟不吃不喝而死,比喻不理解事物的本性而错误对待。
  • 庄叟恶牺牛:庄子认为牺牲牛是一种浪费,表达了对世俗礼教的反感。
  • 心寒:心灰意冷。
  • 分灰无焰:比喻心情极度低落,如同熄灭的灰烬不再有火焰。
  • 事往:往事。
  • 水共流:比喻往事如水流去,不可挽回。
  • 思量:思考,考虑。
  • 太平:指社会安定,没有战乱。
  • 肯抛疏散换公侯:愿意放弃闲适的生活去换取官职和爵位。

翻译

村边的小桥旁,酒旗在月光下的楼阁上飘扬,我偶然随着渔船,将小舟系在岸边。不要像鲁国人那样怀疑海鸟,要知道庄子厌恶那些被牺牲的牛。心中早已感到寒冷,如同熄灭的灰烬不再有火焰,往事如同流水一般逝去,无法挽回。除了思考社会安定之外,谁愿意放弃自由自在的生活去换取官职和爵位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村桥、酒旆、月明楼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中“莫学鲁人疑海鸟,须知庄叟恶牺牛”表达了对世俗礼教的批判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后两句“心寒已分灰无焰,事往曾将水共流”则抒发了诗人对往事的无奈和对现实的心灰意冷。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的不屑。

罗隐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