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湘川东下立春泊夏口阻风登孙权城

· 罗隐
吴门此去逾千里,湘浦离来想数旬。 只见风师长占路,不知青帝已行春。 危怜坏堞犹遮水,狂爱寒梅欲傍人。 事往时移何足问,且凭村酒暖精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湘川:湘江。
  • 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 孙权城:指三国时期孙权所建的城池,此处可能指武昌。
  • 吴门:指苏州,古称吴门。
  • 湘浦:湘江边。
  • 数旬:几十天。
  • 风师:风神。
  • 青帝: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春季的代表。
  • 危怜:危险而令人怜悯。
  • 坏堞:破败的城墙。
  • 寒梅:冬天的梅花。
  • 事往时移:事情已经过去,时光已经流逝。
  • 村酒:乡村酿造的酒。

翻译

从苏州出发,前往湘江下游,已经超过千里,离开湘江边已有几十天。 只见风神一直在路上徘徊,不知春天的神灵已经开始了春天的脚步。 看到破败的城墙依然遮挡着江水,令人感到危险而怜悯;狂热地爱着冬天的梅花,想要靠近它。 事情已经过去,时光已经流逝,这些又何须再问,只凭乡村的酒来温暖精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苏州出发,经过湘江,到达夏口(今武汉武昌)的旅途感受。诗中,罗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诗中的“风师长占路”与“青帝已行春”形成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不可抗拒。后两句则通过对城墙和梅花的描写,抒发了对过往的回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诗人以饮酒来温暖精神,表达了一种超脱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罗隐独特的诗歌魅力。

罗隐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

罗隐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