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朗州张员外

· 罗隐
圣朝纶阁最延才,须牧生民始入来。 凤藻已期他日用,隼旟应是隔年回。 旗飘岘首岚光重,酒奠湘江杜魄哀。 肠断秦原二三月,好花全为使君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圣朝:指当时的唐朝,意为圣明的朝廷。
  • 纶阁:指朝廷中的文书机构,负责起草诏令。
  • 生民:指百姓。
  • 凤藻:比喻优美的文辞,这里指张员外的才华。
  • 隼旟:指古代的一种旗帜,这里象征着官员的职位。
  • 岘首: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南。
  • 岚光:山中的雾气反射的光芒。
  • 杜魄:指杜鹃,因其啼声悲切,常用来象征哀愁。
  • 秦原:指秦地的平原,这里泛指北方地区。
  •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张员外。

翻译

在圣明的唐朝,文书机构最需要才华横溢的人才,你作为治理百姓的官员刚刚到来。你的才华已预见将来必有大用,你的职位也应该是隔年就能回归。旗帜飘扬在岘首山,山中的雾气反射出重重光芒,酒奠在湘江边,杜鹃的啼声让人感到哀愁。在秦地的平原上,二三月的时节,美丽的花朵全都为你这位使君开放。

赏析

这首诗是罗隐送别张员外赴任朗州的作品,表达了对张员外才华的赞赏和对他的美好祝愿。诗中通过“凤藻”、“隼旟”等词语赞美了张员外的文才和官职,同时以“岘首岚光”、“酒奠湘江”等景象,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沉的离别情感。结尾的“好花全为使君开”则寓意着张员外将会在新的任所大展宏图,受到百姓的爱戴。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罗隐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罗隐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