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南湖陪曹使君游

· 罗隐
水蓼花红稻穗黄,使君兰棹汎回塘。 倚风荇藻先开路,迎旆凫鹥尽著行。 手里兵符神与术,腰间金印綵为囊。 少年太守勋庸盛,应笑燕台两鬓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水蓼(shuǐ liǎo):一种水生植物,花小而红。
  • 稻穗黄:稻谷成熟时的颜色。
  • 兰棹(lán zhào):用兰木制成的船桨,这里指船。
  • 汎回塘(fàn huí táng):在池塘中回旋航行。
  • 荇藻(xìng zǎo):水生植物,这里指水草。
  • (pèi):古代旗的一种,这里指旗帜。
  • 凫鹥(fú yī):野鸭和鸥鸟,这里泛指水鸟。
  • 著行(zhuó háng):排列成行。
  • 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 金印:指官印,金质的印章。
  • 綵为囊(cǎi wéi náng):用五彩丝线编织的袋子。
  • 勋庸:功勋和才能。
  • 燕台:古代燕国的台,这里指北方边疆。

翻译

水蓼花开得红艳,稻穗金黄,使君乘着兰木船在回旋的池塘中游玩。 船只倚风而行,水草率先开路,迎接着旗帜,水鸟们排列成行。 手中持有调兵的兵符,神机妙算,腰间挂着金印,装在五彩丝线编织的袋子里。 这位年轻的太守功勋卓著,应该会嘲笑北方边疆的燕台,那里的人们两鬓已斑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曹使君在姑苏城南湖游玩的场景,通过“水蓼花红稻穗黄”等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丰收与美丽。诗中“兰棹汎回塘”、“迎旆凫鹥尽著行”等句,生动地表现了使君的游船在水中的优雅与水鸟的和谐。后两句则通过“兵符”、“金印”等象征,突出了使君的权威与年轻有为,同时以“燕台两鬓霜”作对比,更显出使君的青春与活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赞美了自然景色,也颂扬了使君的英明与风采。

罗隐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

罗隐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