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见乔诩

· 罗隐
湘水春浮岸,淮灯夜满桥。 六年悲梗断,两地各萍漂。 刀笔依三事,篇章奏珥貂。 迹卑甘汨没,名散称逍遥。 好寺松为径,空江桂作桡。 野香花伴落,缸暖酒和烧。 晋沼寻游凤,秦冠竟叹鸮。 骨凡鸡犬薄,魂断蕙兰招。 怅望添燕琯,蹉跎厌鲁瓢。 败桐方委爨,冤匣正冲霄。 战代安釐国,封崇孝景朝。 千年非有限,一醉解无聊。 漏永灯花暗,炉红雪片销。 久游家共远,相对鬓俱凋。 运命从难合,光阴奈不饶。 到头蓑笠契,两信钓鱼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梗断:比喻心情的悲痛和阻隔。
  • 萍漂: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刀笔:指书写工具,这里指文稿。
  • 三事:指三公,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 珥貂:古代官员帽上的装饰,这里指官员。
  • 汨没:埋没,不被重视。
  •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 :船桨。
  • :这里指酒缸。
  • :指加热。
  • :池塘。
  • :猫头鹰,古代认为是不祥之鸟。
  • 安釐:安定和赐福。
  • 封崇:封赏和尊崇。
  • 燕琯:燕子的巢,比喻安逸的生活。
  • 鲁瓢:鲁国的瓢,比喻简朴的生活。
  • 委爨:放弃烹饪,比喻放弃生活。
  • 冲霄:冲向天空,比喻志向高远。
  • 蓑笠:蓑衣和斗笠,渔夫的装束。

翻译

湘江的水在春天涨满了岸边,淮河的灯火在夜晚照亮了桥头。六年来经历了悲痛和阻隔,两地各自漂泊不定。依靠书写文稿依附于三公,篇章上奏如同官员的装饰。虽然地位卑微甘愿被埋没,名声散去却自称逍遥。好寺旁的松树成为小径,空旷的江面上桂树作桨。野外的花香伴随着落花,酒缸温暖,酒被加热。晋国的池塘中寻找游动的凤凰,秦国的冠冕上竟叹息着猫头鹰。骨肉平凡如同鸡犬般薄弱,魂魄断绝,蕙兰也无法招回。怅然望着燕子的巢穴,厌倦了鲁国的瓢。败坏的桐木被放弃烹饪,冤屈的匣子正冲向天空。战国时代安定赐福的国家,封赏尊崇孝景朝。千年并非无限,一醉解除了无聊。长夜中灯花暗淡,炉火红光中雪片消融。久游在外,家越来越远,相对的鬓发都已凋零。命运难以相合,光阴也不饶人。最终与蓑笠为伴,两信钓鱼潮。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和对命运的感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湘水、淮灯、松径、江桂等,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同时,诗人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命运无常和人生短暂的感慨。诗的最后,诗人选择了与蓑笠为伴,钓鱼潮的生活,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超脱。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罗隐

罗隐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 510篇诗文